邻居经常向我抱怨,他家小旭整天沉迷于王者荣耀不可自拔,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反映小旭上课打瞌睡,他们才注意到儿子经常半夜还在玩手机游戏。
批评过几次,总是当面应承不玩了,背后又偷偷玩。小旭今年四年级,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他们两口子都快愁死了。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养成很多坏习惯,比如打游戏成瘾,或睡懒觉,或挑食厌食。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方面,探讨一下怎样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把自己家的熊孩子变成“别人家”的乖孩子。
男孩走到哪,游戏玩到哪01小孩是怎样一步步染上坏习惯的
1,什么习惯是坏习惯了解什么是坏习惯,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名词下的解释: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小孩的个人行为。
有哪些习惯属于坏习惯呢?
像痴迷玩游戏,挑食,撒谎,爱插话,跟父母作对,故意破坏东西等等,都是公认的坏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坏习惯,就不一一列举了。
2,为什么这些习惯是坏习惯哲学告诉我们,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之所以被称作坏习惯,是因为这些习惯给孩子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利端。我们以沉迷游戏为例:
首先,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等。长期对着手机或者电脑,很容易造成眼干燥症,眼部感染,近视眼甚至是白内障等眼科疾病。
玩游戏需要注意力集中,到了紧张刺激的关卡,容易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造成头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其次,容易沉陷到虚拟世界中,忽略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自闭症。
最后,沉迷游戏当然会浪费时间,荒废学业。上课的时候,心里也想着没完成的游戏,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这也是众多家长,老师最担心的。
3,周围的环境对小孩的习惯养成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坏习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提出的著名观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爸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说明了周围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身边的父母,亲戚,老师,同学,朋友,他们有什么样的语言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习惯养成。
如果这些人当中,特别是父母,有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孩子看到并模仿下来,成为自己的行为倾向。这样,孩子的坏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从父母这里学了这个坏习惯,从同学,朋友那里学了那个坏习惯。渐渐的,他的坏习惯就越来越多,一个逃学玩游戏,淘气不听话的“熊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淘气的熊孩子02坏习惯为什么很难改掉?
相信家长都知道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危害,所以一定要改掉坏习惯。现实生活中却发现,想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简直比登天还难。对他说玩游戏不好,禁止他玩,他会偷偷玩,变本加厉。
为什么坏习惯很难改掉呢?
1,周围环境影响在前文我们提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决定性的。如果周围人个个游戏成瘾,整天沉迷游戏中,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坏的榜样。他内心会向榜样“趋同”,这样的情况下,改掉坏习惯是无从谈起的。
2,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十几岁的小孩,进入叛逆期,常与家长、老师唱反调,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在这一阶段生理,心理发展迅速,独立的意识越发强烈。
他渴望引起别人的重视,受到大家尊重,像成年人那样自在的做任何事情。而与人唱反调等行为就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
拿改变坏习惯这点来说,经常表现为,越是要求他戒掉游戏,他越是找各种机会偷偷玩,甚至比以前还要严重。越不让他怎样,他越要怎样,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
叛逆期,逆反心理愈发严重,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阶段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能准确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而且每个人持续时间不一样,很难去消除或者自动消失。
逆反心理促使,家长强制孩子改变坏习惯的做法,受到强烈抵制,自然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3,个人意志成年人,想要改掉坏习惯,都很困难。比如戒烟,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强大。
小孩心智不成熟,意志不坚定,更不容易坚持。即使他答应了改掉坏习惯,也因为意志力不够强大而中途放弃,最后不了了之,坏习惯依然保留。
所以,小孩脆弱的心智,不够坚强的意志,都是改掉坏习惯的阻碍。
坏习惯改不掉,真痛苦03巧用3个心理学效应,设计方案,让孩子一步步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1,想要改掉孩子的坏习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放弃不良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理想的外部环境,是改掉他们坏习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前面反复提到环境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营造恰当的环境氛围后,利用逆反心理,设计方案一步步改掉孩子坏习惯。逆反心理持续时间长,是独立意识的发展需要,很难消除,更没必要。只要合理利用,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1,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
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这个故事中,老人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我们也可以向老人学习,利用“阿伦森效应”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第一周,孩子每天玩一小时(不能多,也不能少)游戏,奖励2元钱,第二周,奖励1元钱,第三周,奖励1毛钱。
“奖励递减法”是“阿伦森效应”的最佳应用方法,这样孩子潜意识会认为玩游戏“没有价值”,逐渐降低游戏对他的吸引力。
2.2,禁果效应有人会质疑“阿伦森效应”的效果,认为并没有降低游戏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结合“禁果效应”一起使用。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父亲苏洵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且施以“魔法”: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秘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
他们猜想父亲一定阅读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
改掉坏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占用他的时间,使他无心更无暇顾及坏习惯行为。
我们可以向苏洵学习,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故意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躲”起来读书(或者做别的想要把孩子引向的事情),因为“禁果效应”,孩子发现后会询问家长。
告诉他:这本书你得长大后才能看得懂(实际那本书“恰好”适合孩子的年龄段)。我正在跟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一周内读完这本书并讲出来,谁讲得好可以获得大奖:元(元或者其它奖品)。并邀请孩子做裁判。
这种故意的“排外”,在“因果效应”的作用下,反而使孩子想要加入到你们的活动中。
如果孩子“上套”,主动要求加入,那目的就实现了。周末的时候,大奖“刚好”颁给了孩子,再配上提前准备好的奖状,奖品等物质奖励来刺激激励。
使他在内心明白,读书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这样坚持几个月,他就会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不上套”,周末的时候,让他给你们颁奖。让他真实看到获胜者得到的奖状,奖品,奖金。从视觉上刺激他,使他产生想要加入你们的冲动。
再趁机暗示,你们希望他加入进来,他很大概率就会同意加入到你们当中。后面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2.3,翁格玛丽效应“翁格玛丽”效应,是教育心理学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
有个名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从旁鼓励,每个人都对她说:“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翁格玛丽”效应讲究的是通过正面鼓励,给予对方积极的暗示。借以激发对方发挥最大潜力,做到更好。
通过前两步,我们让孩子改掉了玩游戏的坏习惯,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最后再运用“翁格玛丽效应”给予孩子鼓励。
像学校给优秀学生发奖状那样,通过更有仪式感的外在物质奖励,鼓励他将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坚持下去。
“翁格玛丽”效应不是对逆反心理的利用,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它是对前两个方案的补充,从正面加强对孩子的激励刺激。激发孩子潜能,最大限度坚持好的习惯,进而巩固“疗效”。
有些孩子在坏习惯刚养成的时候,使用一种方法就能更正过来。而那些比较严重的孩子,就需要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个人意志的锻炼前面我们讲过,心志不坚是很难改掉坏习惯的。即使前面做的都很好,还是不能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这就需要设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了。
通过跑步,游泳,爬山等运动项目锻炼,并给孩子传输“意志力锻炼”的意识,强化他的意志力。让他能够抵住诱惑,坚定不移远离坏习惯,坚持好习惯。
坚决改掉坏习惯04结语
本文介绍了坏习惯的形成,以沉迷游戏为例,分析了坏习惯的危害,以及难以改掉的原因。
想要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这么做:
1,父母需要配合,制造出一个和谐恰当的“好习惯”的周围环境。
2,巧妙利用三个心理学效应,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案,让孩子一步步走上“好习惯”的阳关道,远离“坏习惯”的独木桥。
(1)先利用“阿伦森效应”降低游戏对孩子的“价值”吸引力,让孩子有主动离开游戏的潜意识。
(2)再利用“禁果效应”将孩子引向“好习惯”的大道。
(3)最后利用“翁格玛丽效应”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暗示他可以做得更好,好习惯得以继续保持。
3,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他更坚定的摒弃坏习惯,坚持好习惯。
按照以上步骤,循序渐进改掉孩子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消除了坏习惯的危害,好习惯的益处也会慢慢显现。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也就少了一项操心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