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是第八个“中国房颤日”,以“消融阴霾,重获‘心’生”为主题的公益健康教育项目线上会场,国内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为大众普及房颤防治保健知识,以及医疗创新成果在临床领域的应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的首位,而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因之一。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5-84岁患病率达12%,目前中国约有超过万房颤患者。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房颤病患数量或将快速增长,加之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将加大现有医疗资源压力,为公共健康和医疗资源带来众多挑战。若因贻误治疗而发生卒中,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则更为可观。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测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治疗成本每年高达49亿元。
与高发病率、高致命风险相对的是大众乃至专业人士对房颤的低认知度,从而造成疾病规范治疗率也较低。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表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房颤,更不知其危害,这为房颤的诊治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关口前移、早诊早治、及时干预实现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的全面防治和综合管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房颤质控副组长、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姚焰教授表示,对多数伴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被作为房颤首选治疗方式。最新的研究表明,采用最新技术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也可达到80%。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长远看有利于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