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巍高雅楠
(医院周玉杰教授团队)
导语:
为期5天的ESC年会已经落下帷幕,在这短短的5天里ESC为我们奉上了许多精彩的研究,涉及心血管临床与基础的各个方面。在ESC盛会最后一天的闭幕式主会场上,由多位专家从心律失常、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级预防、医学影像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天的重要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J.Camm博士汇总报告的心律失常领域的多项研究,包括STROKESTOP2、EROP-AF、GARFIELD-AF、CABANA、ULTIMA、APAF-CRT等备受瞩目的研究。
STROKESTOP2:NT-proBNP可作为房颤筛查的项目之一
EROP-AF: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
GARFIELD-AF:口服抗凝药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CABANA:房颤导管消融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
ULTIMA:永久希氏束起搏可改善基线LVEF值降低患者的LVEF值
APAF-CRT:永久希氏束起搏可改善患者LVEF值
STROKESTOP2
世界范围内房颤患者人群庞大,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无症状、不自知而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或卒中。因此,强化对房颤高危患者的筛查刻不容缓。STROKESTOP2研究纳入名患者,根据NT-proBNP水平将其分为高危组(n=)和低危组(n=),根据心电图结果探究两组患者的房颤发病率。结果显示高危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为NT-proBNP作为房颤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提供了证据。
EROP-AF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若无心房肥大、心功能不全及相关心外疾病则称为孤立性房颤,多见于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MacroProietti等人通过对ESC房颤观察性注册研究进行分析,探究了孤立性房颤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口服抗凝药处方情况。数据显示,过去15年来孤立性房颤患者人数有所增加,这些患者往往有更多的非心源性卒中危险因素,且血栓栓塞风险也有所提高。
GARFIELD-AF
众所周知,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临床上,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通常会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口服抗凝药在卒中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中安全性及有效性如何?维生素K拮抗剂与NOAC两者效果又是否存在差异呢?GARFIELD-AF研究纳入名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将其分为OAC组(n=)和不抗凝组(n=),其中OAC组中名患者服用NOAC,名患者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观察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及主要出血事件。结果显示,口服抗凝药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CABANA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增加了患者卒中和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率。但目前还缺乏关于导管消融治疗对房颤生存率、卒中、生活质量、医疗花费等方面的大型研究数据。CABANA研究共入选例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消融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4年。主要终点事件由全因死亡率、致残性卒中、出血和心脏骤停共同组成。结果显示房颤导管消融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
ULTIMA
自心脏起搏治疗问世以来,生理性起搏一直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永久希氏束起搏是目前公认的最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方式。ULTIMA研究旨在探究永久希氏束起搏对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LVEF值的影响。该研究纳入名患者,根据LVEF值将其分为LVEF≤45组(n=91)和LVEF>45%组(n=),将患者基线水平LVEF值与行永久希氏束起搏1年后的LVEF值进行对比。该研究证实永久希氏束起搏可改善基线LVEF值降低患者的LVEF值,在EF<35%的患者中效果更为显著。
APAF-CRT
APAF-CRT试验旨在对比房室交界消融联合CRT治疗与药物治疗在窄QRS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效果。该研究共纳入名有严重症状且不适合房颤消融或消融失败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按1:1将其随机分入消融+CRT组和药物治疗组,对其随访2年,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衰所致死亡、入院或心衰加重。研究发现,房室交界消融联合CRT可以降低窄QRS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需要谨记:
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通过日常生活必备的智能手机监测房颤已成为现实。智能手机可以通过获取PPG信号实现监测。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因无症状而不自知,强化监测可以提高诊断率。分级筛查也使得系统性评估更加简便易行。
2.孤立性房颤增加了血栓栓塞风险。
3.关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前瞻性注册研究获得了关键性的结果,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4.房室结/希氏束消融与CRT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无心衰生存率。
5.希氏束起搏可以改善射血分数<45%患者的左室功能。
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