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伤寒论》讲到心悸就两个条辨,我们讲过小建中汤证,再看以“心悸”为主证的第二个条辨:“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一名复脉汤):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麦冬(去心)半升,生地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者,伤于寒而后病;脉结代者,邪气(寒邪)阻滞而营卫涩少(气血运行不畅)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心为君主之官,君上生病了,则其他脏腑无不震惊),为伤心欲绝。
此条辨中的心悸也由伤寒而来,与小建中汤证的证候不同有二:
一、脉结代
脉跳动时有间歇,但止无定数者为“结”,多由邪气阻滞脉络所致,这里指被寒邪阻滞。脉有间歇,止有定数,即几跳一停者为“代”,多为脏器虚衰所致。这里是心的这个脏器虚衰所致,虚衰包括心火不足或者说心脏动力不够,还包括心血亏乏,心血亏乏则脉道枯涩。
也就是说炙甘草汤证的脉象比较乱,脉象虽有间歇,跳几下停一下,一会儿有规律,一会儿又没有规律,外有寒气侵入,内有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也可以说外有寒气阻滞,内有脉道固涩,造成脉结代。而小建中汤证在内只是寒闭其血、郁而生热,没有脉道枯涩,所以没有此脉象。
二、心动悸
比心悸多了一个“动”字,幅度大了,病的程度要严重一些,不但能自觉心跳,且跳动起来没有规则,一会儿很快一会儿很慢,一会儿有规律一会儿没有规律,尤其受寒后会加重。
此与小建中汤证的“心中悸而烦”不同,“心中悸而烦”是内有心火不足引起心中悸,外有寒闭其血、郁而生热引起心烦,虽也有自觉心跳,但不是那种乱跳且不规则的急迫情况。炙甘草汤证的“心动悸”,是外有寒气侵入,内有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引起的,其程度远比小建中汤证急迫且严重得多。
小建中汤证只是自觉心跳且有些烦,不会马上对生命造成威胁,而炙甘草汤证却不然,不但能自觉心跳,忽快忽慢,没有规律,而且非常急迫,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甚至死亡。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方面疾病之心律失常,发作时与此症状非常相似。
不同的心律失常有其特有的临床特性,心率缓慢(<60次/分)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次/分)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快速且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多见;慢而不规则者多见于心房颤动(洋地*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
显而易见,心率快速不规则的心律不齐类的疾病以及心率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律不齐类的疾病发病时与炙甘草汤证相似。比如,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齡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房颤时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如果再伴有脉结代的脉象,那么,这类心脏疾病用炙甘草汤的效果一定非常好,而且很有可能药到病除,不再终身承受心脏疾病的压力。原因就在于其有炙甘草汤证的证候,脉结代,心动悸。
目前,心脏疾病已属常见病,一旦被确诊,要么终身服药,要么手术(搭桥、支架)治疗,疗效却不一定尽如人意,为什么呢?
炙甘草汤的用药在《伤寒论》中是比较特殊的。首先,它以炙甘草为君药。甘草,中*皮赤,味甘性缓,入脾而兼入心,能尽化急疾为和顺,是有名的“和事佬"。甘草炙过以后,增加了其火性,也就是增加了其通调血脉的功效。这样的话,炙甘草在此汤中的作用,一为缓急,二为通调血脉。看来医圣仲景用炙甘草命名此汤也是很有深意的。其次,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唯一用了大量补药的汤方,汤方中有生地*、人参、麦冬、麻子仁、阿胶,我们分别看看它们的功效。
生地*在此汤中的作用主要是生津养血,荣养血脉。血脉干者、枯者,生地*能使之润泽,重在滋养。人参在此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气凉质润,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麦冬在此汤的作用主要是取其甘苦之味,润泽之质,由胃至心,使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也就是提升胃家水谷之气,润泽心肺以助心生血。麻子仁在此汤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滑泽之气,使气行于血,通润血脉,重在通。阿胶在此汤的作用主要就是补血。
用药如用兵,这几味补药在炙甘草汤证中各有各的作用,形成了一个阵势。麻子仁通润是前锋,在炙甘草汤中为人参、麦冬、地*之先声,以其气行于血,通润血脉;人参是中*,继之为振奋元气;麦冬是后勤保障,继之提升水谷之气以助心生血;地*、阿胶是后卫,继之以滋养血脉补血。
从此汤方中可以看出,炙甘草汤证的“脉结代,心动悸”是心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是伤“心”欲绝的象。而心的功能下降无非有两大点,一是心火不足,或者说心脏的动力不够;二为心血亏乏,血不足以滋养血脉。
那么,在人体,血是从何而来的呢?血与气一直并行于人体,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且相互制约,即相生相克,缺一不可。水交于火化血,在卦为离,二阳一阴,离卦为火,为火生血之由来;火交于水化气,在卦为坎,二阴一阳,坎卦为水,为水化气之由来,水火相互转化又化生气血,然水火的能量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二为后天。先天主要来源于父母,或者说天地之间的造化,后天则主要来源于饮食,饮食进入脾胃后由水火相互转化为气血,脾胃为气血化生的场所,所以,气血的生成离不了心火、肾水、脾土的运化,不论肾气虚衰还是心血亏乏,都少不了调节心火、肾水、脾土。炙甘草汤也是如此,炙甘草、生姜、大枣重在补脾土、助气血的化生,桂枝重在助心火,人参、麦冬重在补水,生地*、阿胶重在补血,麻子仁重在通润血脉。
我们发现,炙甘草汤中没有用白芍,为什么呢?对于血脉方面的问题,白芍的功效重在除血滞,解血郁,而炙甘草汤证只是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没有血滞或血郁的证候,所以不用。
炙甘草汤的煎法也很特殊,用清酒和水煎煮诸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合煮之汤有三,一为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二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酒水各六升;三为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由此可见清酒的作用,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剂中以此破阴寒之凝结,而使用时又有轻重之差。炙甘草汤,用清酒及水煎煮的量大于其他两个汤方,说明补药煎煮的时间需要比较长。
这三个汤方用的均为清酒,何谓清酒?据史料考证得知,清酒最早起源于中国,主要分为米酒和*粱酒两大类,米酒由大米经过发酵酸造而成,*粱酒由小米经过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非发酵物质,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元素,属纯天然发酵制品,在饮用方式上,清酒可与高酒精度白酒或纯净水掺兑,且不影响口感。目前市面上品质好的米酒、*酒等均属清酒,可以根据自己对酒的耐受力来选择。
《伤寒论》中,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都是治疗以“心悸”为主证的汤方,小建中汤证是“心悸而烦",炙甘草汤证是“脉结代,心动悸",二者治疗的范围仅限于心火不足与心血或郁或亏乏引起的“心悸",不及水与气。此外,心悸还出现在四逆散证中,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或为悸”,“悸者加桂枝五分”,此“悸”也是心火与心血出了问题。而“心下悸”既有心火不足引起的,又有水不化气引起的,以此为主证的两大主方,分别为桂枝甘草汤和真武汤,其他还有小柴胡汤证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芩,加茯苓四两”,此“心下悸,小便不利”为水出了问题,少阳三焦水道不利引起水不化气。以此看出,“心悸与心下悸”不是一回事,请大家辨证时慎之又慎。
时常听见有些中医生埋怨《伤寒论》中的经方不好使,为什么呢?仔细一询问,无一例外是根本没有掌握仲景在《伤寒论》中体现的辨证思维逻辑,比如,病人主诉为心悸,明明是小建中汤证的“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此证是受寒后引起的,却偏要用桂枝甘草汤,殊不知桂枝甘草汤证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证是发汗过多后引起的,结果方不对证,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又比如,病人主诉口苦、两胁不适、四肢冰冷、便秘、一会怕热一会怕冷、还有心悸,这明明是四逆散证,却用了小建中汤,当然也是方不对证,自然治不了病。碰到这种情况,有些医生不但不去反省自己学艺不精,反而责怪《伤寒论》中的经方不好用或医圣的治疗水平有限,这种想法是偏激的,也是绝对不可取的!使用经方的中医生们还是要仔细研读《伤寒论》!
我们来看几则医案:
医案一: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子仁、阿胶、麦门冬、地*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减半,恐伤阳气。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
此医案讲的是,一患者伤寒后被凉药误下,又吃了偏凉的梨,大伤了脾胃,出现了结脉,一旦出现结脉就说明“心”也受伤了,心亦悸动,这就是炙甘草汤证了,于是用了炙甘草汤,结果患者服完之后没有任何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位罗医生思来想去,辨证准确,用方也无误,那肯定是药的质量出问题了,赶紧再去药店亲自品尝药物的气味选购,选购完再煎煮让患者服用,患者服用后病证马上减缓,第二次服用就痊愈了。
这个医案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药物品质的重要性。现在市面上中药的品质鱼龙混杂,有些商家为了让药物变得“漂亮”,不惜一切手段,各种“烹制”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这也是中医现在面临的问题。
中药最讲究药材,古今医家都喜欢使用地道药材,在中医处方笺上,许多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川”即四川,“云”即云南,“广”即广东、广西。这些药物大多就是地道药材。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地道,也有说是道地,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医案二:吴某某,20岁。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
此医案中的患者从表面的症状来看,似乎以咳嗽为主症,其实咳嗽也是证候的一个分支而已,所以治病时切不可纠结于此。再有,此患者除了咳嗽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症状,一为举动气促,二为脉结代,这就提示“心”已大伤了,非炙甘草汤不能治了。这也说明此患者咳嗽的根源在“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咳嗽本是肺的问题,然肺与心相互制约,为心火克肺金,当心火的力量非常弱的时候,肺金会反过来“欺负”心火,自然也会出现咳嗽等的症状。从表面上来看咳嗽似乎是肺生病了,其根源却是心火先弱了。因此,大补心火,制约肺金,咳嗽等症自然消失。这样看来,归根结底,辨证还最关键的,不管什么疾病什么症状,有其证就能用其方!
医案三:韩某某,男,46岁,农民,年4月8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方用炙甘草汤,处方:*参30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生地*、麦冬、阿胶各20克,生姜、桂枝各5克,火麻子仁6克,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l与水同煎,阿胶烊化。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克,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未复发。
此医案中描述的患者的证候,实际上就应该是常见的冠心病,这位患者很幸运,碰到一位经方家,只用了六付炙甘草汤就把如此可怕的、一旦患上几乎能纠缠人一生的心脏疾病治好了。但很多心脏病的患者就不ー定这么幸运了。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来看病,一番询问后,发现她心脏的状态不太好,于是赶紧给她敲警钟,当时她很不在意,称没有任何的症状,即便这样,我还是告知了她今后的注意事项、保养方法等。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她因心脏病突发做了支架。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不舒服有两点,一是她当时大意了,根本没有按照我的方法执行;二是当她心脏出现不适时,没有及时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如果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很有可能就会痊愈,而不是现在这种即便做了支架,天天还要吃抗血栓类药的惨状,因为这些药毕竟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