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转瞬?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已走过了二十年。二十岁,多么美好的年华,正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呈现出勃勃生机。
回眸二十年,翻开期刊画卷,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创刊者们的创业前行与艰难攀登。我见证了第一任总编辑陈新教授为申办此刊四方求助,呕心沥血;获准后精心设计,精选优文,尤其在他抱病经年中,仍以顽强的毅力审阅每篇稿件,字斟句酌;病榻旁、身处轮椅的双膝上都曾是他谋划远景、追求质量的“办公桌”。他和同期为此期刊顾问的*宛、陶寿淇、林传骧、方圻、SeymonrFurman(美国)、GraemeSloman(澳大利亚)、HeinJJWellens(荷兰)、DavidBeeditt(美国)等教授以及历届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编辑人员对此期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将铭刻在此期刊创刊、成长历程的丰碑上。作为这一期刊的忠实读者,我向他(她)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回眸二十年,我清晰看到,期刊自年创刊以来,已发行19卷,载文篇,含基金论文数篇,其中述评篇、基础研究篇、临床研究篇、综述篇、病例报告篇、指南(建议)24篇等。不难看出,从栏目设置到文章精选,无不映衬出编辑人的匠心与慧眼、撰稿人的勤勉与睿智。正是由于作者、编者的共同努力,方使这一期刊不断扩布着心律失常学领域的新信息,使之成为引领、交流、争鸣学术的优秀平台,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群星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回眸二十年,我更清晰看到,无论是述评还是综述,亦无论是论著还是病例报告,均折射出作者/作者团队对科学矢志不渝地追求,对未知百折不挠地探索。尤其是二十年来所刊载的24篇指南(建议)和篇述评,在阶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心律失常学学术走向,极大地扩布了学术新信息,为广大读者喜读乐引。如“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年10卷3期)则成为他引次数最多的重要文献。此外,有的作者在好学乐思的基础上,执着地进行着基础与临床研究,奉献出累累硕果,如李学斌教授撰写的“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年7卷2期),也是他引次数最多的重要论著。作者,是办好任何读物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优秀的作品则是优质读物的珍品,是编辑人寻寻觅觅的瑰宝。没有作者,不可能有读物呈现,没有上乘之作,则不可能有精品读物。有鉴于此,受托于编辑部,向二十年来?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的所有撰稿人,尤其是奉献硕果较多的张澍、*从新、华伟、杨延宗、马坚、陈柯萍、王祖禄、曹克将、王方正、马长生教授等以及提供稿源较多的单位如中医院、医院、大连医院、首都医科医院、南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致以崇高敬礼!
回眸二十年,我还清晰看到,广大读者对本刊的钟爱。他们除了青睐这一读物外,还经常为办好期刊提出诸多宝贵建议。有的读者本身也是作者,除了为本刊奉献优质作品外,尚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