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至16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大连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8期学术活动在大连隆重举行。
12月15日下午,医院张树龙教授向参会医生详细讲解了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认识与共识。
张树龙教授作报告。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的再认识
1.动作电位分类
(1)临床分类法
在窄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有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维拉帕米。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氟卡尼、奎尼丁等对室性心律失常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2)膜反应性效应分类
此分类下的药物主要为5类。Ⅰ类,Na+内流抑制剂,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Ⅱ类,K+外流促进剂,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Ⅲ类,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Ⅳ类,动作电位时程延迟剂,如胺碘酮等;Ⅴ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等。
(3)VaughanWilliams分类法
I类:Ia类,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Ib类,稍减慢传导,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Ic类,显著减慢传导,轻微延长动作电位,如氟卡尼、普罗帕酮等。
Ⅱ类,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抑制4相除极,如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IV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其他药物还包括腺苷、洋地*、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2.心肌电生理分类
表1.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二、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共识
图1.心室率控制流程图。
图2.节律控制流程图。
三、小结
张树龙教授总结称,恢复和维持窦律是房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的效果适度,且临床成功的药物治疗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房颤复发。如果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效”,使用另一种药物也可能达到临床可接受的效果。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或心外副作用常见,选择药物时应当首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若房颤患者无结构性心脏病,氟卡尼和普罗帕酮常常治疗有效;维纳卡兰可用于轻度心力衰竭的患者(NYHA心功能Ⅰ或Ⅱ级);胺碘酮可用于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恢复窦律方面,胺碘酮和氟卡尼比索他洛尔更为有效。此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伴有血流动力学严重受损的新发房颤患者的首选方法。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明玉┆美编柴明霞┆制版刘明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