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顾了年心律失常和心脏装置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抗凝药物、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和预防等方面的最新数据。
”1.房颤的筛查、诊断和卒中风险
年公布的ASSERT试验数据显示,发作时间较长、不短于24小时的房颤发作与卒中风险升高相关。
图1ASSERT试验结果
HRS上公布的REVEAL-AF试验纳入例房颤和卒中高危患者,采用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CM)长程监测心电图来识别无症状房颤,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结果显示,30天时房颤检出率为6.2%,24个月时为33.6%,与CRYSTAL-AF试验中隐原性卒中后患者的检出率相似。
这些发现再次强调了短期房颤作为卒中风险预测因子以及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的房颤,我们应该如何干预呢?目前ARTESiA试验(阿哌沙班)和NOAH试验(依度沙班)正在探讨这一问题,评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对于设备检出的短期、亚临床房颤(SCAF)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的影响。在获得结果之前,上述人群中启动抗凝治疗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除了房颤持续时间,CHA2DS2VASc评分代表的整体风险和某些生物标志物将有可能在识别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以及筛选抗凝治疗患者中起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同样需要证据水平最高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来回答。
2.维持窦律,上游治疗怎么样?
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房颤治疗的基石。来自澳大利亚的开放研究LEGACY和CARDIOFIT显示,对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消融后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且超重(BMI?27?kg/m2)的患者,在危险因素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严格的运动和减重计划,可以减少房颤复发。
ESC年会上公布的RACE3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