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荐读乌头类方在痹证中的应用体会
TUhjnbcbe - 2021/1/7 1:56:00
乌头类方在痹症中的应用

作者/徐晓峰⊙编辑/刘颖

简介:徐晓峰出身医学世家,祖上“正和堂”以凤阳门外科(痈疽瘤疬)名满潮汕。外祖父为潮汕著名传统文化学者,且善“疮疡外科”。师承冯世纶、*仕沛、刘志龙等经方大家。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素问?痹证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虽然未专篇综述其治疗方法,但却在各篇论述中,提出了系统的理法方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第五》中乌头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中乌头桂枝汤,等等。在痹证的治疗中,乌头是临床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药物,但由于其*性较大,故临床医生多惧其*,而不敢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扶阳派的发展,大多医生常常应用附子以代替乌头,故探索临床如何安全合理应用乌头,在痹证治疗中,尤其对疼痛明显骨关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书对乌头的记载

《本经》云: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淅淅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长沙药解》记载: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有*中草药大辞典》记载:药用乌头主要分为二大类,一为主产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尤以四川产者为优,故名川乌。其子根为附子。另一类为北乌头,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各省,名草乌,*性更强。二者均可入药,功效大致相同。性味:辛,热,苦。归心,肝,肾,脾经。生品极*,内服均宜制用。

《金匮要略中》治疗痹症相关方剂

乌头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第五》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第11条: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此描述寒湿客于机体而致经脉痹阻,以关节或下肢疼痛、肿胀、喜暖恶寒、不能屈伸、活动障碍为主的关节疼痛。方取乌头散寒止痛;麻*解表,加强乌头止痛之功,同时,乌头又有兼制麻*发汗作用;白芍缓解止痛,并合蜂蜜兼制麻*、乌头之辛燥,同时蜂蜜又能制约乌头之*,补虚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乌头桂枝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第19条: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此为因寒邪侵犯机体而引起寒疝,表现为腹痛,四肢厥冷或麻木不仁,机体体表也同时受寒邪侵犯,故表现为恶寒汗出,身体疼痛。这种疾病,一般的针刺、汤药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应考虑用乌头桂枝汤治疗。方取乌头散寒止痛,佐以桂枝汤敛阴和营,故疗效满意。

《外台》乌头汤

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入攻五脏人阴缩,手足厥逆方。

小结

PAGE1

以上三方,临床凡是寒湿凝滞于关节,经脉闭阻的各种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消肿之功。

后世治痹名家应用乌头类方经验

1戴云波善用乌附治疗各种痹证

戴氏认为,痹证阳虚为本,寒邪为标,所以治疗各类痹证,无论寒热,均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乌、附。认为乌、附生者固然有剧*,炮制者仍有*性,但经煎煮3小时(附子2小时),*性基本消失而有效成分不会被破坏。其习用制乌附30--克,加生甘草或蜂蜜同煎。

治疗风寒湿痹,选用《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麻*附子细辛汤三方,溶为一炉,从中提取:川乌、附子、麻*、细辛、桂枝、干姜、甘草七味,取名“乌附麻辛桂姜汤”,行痹主以祛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乌附任选其一,酌加防风、独活、羌活、秦艽,威灵仙。痛痹,主以散寒温阳,佐以祛风胜湿,酌加肉桂,鹿角霜,吴茱萸。着痹,主以利湿健脾,佐以祛风散寒,则去甘草之甘缓恋湿,再酌加柴胡、葛根、蒿本、羌活、萆薢、茯苓皮、五加皮,甚至五皮饮。

湿热痹则以薏苡竹叶散加制川乌为基础方,方用:苡仁、竹叶、滑石、木通、连翘、白豆蔻、茯苓皮、制川乌。若兼风者加:荆芥、防风、薄荷、独活、秦艽等,若兼夹寒湿,则酌加附子、细辛、羌活、独活、五加皮、苍耳子,海风藤、丝瓜络等,若兼寒肢节肿痛,面浮肿,腹胀满,则仍以乌附麻辛桂姜草汤去甘草,再酌加大腹皮、茯苓皮、陈皮、荆芥、薄荷、杏仁等。若热偏盛,加*芩、*柏、栀子之类。据证加减,屡获良效。

2王士福对寒痹治疗经验

王士福王老对寒痹(坐骨神经痛)下肢一侧疼痛剧烈、不能屈伸着地、睡眠不能睡于痛侧,其痛多由环跳穴经委中、承山下至昆仑,常选用《金匮》乌头汤合四物汤,每取捷效,并同时指出,取效速否,在乎二乌剂量。方用制川乌加制草乌各30克,配以生甘草30克,且二乌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时,后下余药,其*自解。其痛一剂即缓,二三剂痛止大半,甚至疼痛消失,或只感痛处微麻,此时即可停用二乌,加苡仁30克、泽泻20克、通草10克,以甘淡渗泄其*,防止积蓄为害,服二三剂后再加原二乌各30克,如此反复十余剂,使寒痹散疼痛止而不伤正,多可获愈。

3周信有治疗痹症经验周信有周老认为:痹证不论属寒,属热,均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乌等药,并同时指出,川草乌善于止痛,附子优于散寒。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不要饮酒,因乙醇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从而加强*性,导致中*。4徐晓峰个人经验由于乌头有大*,故临床医家少用或均为小剂量应用。观历代医家,有很多应用大剂生乌头或制乌头类方的验案介绍,并提出乌头大剂效宏、量小效差。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乌头汤,方中乌头5枚,按一枚5—7克计算,相当于是25—35克生乌头。以蜜先煎,后入他药同煎,首次就服用大半,如果疼痛没有完全缓解,则可将剩下汤药全部服下。可见仲景用生乌头,剂量较大。其他还有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赤丸,乌头赤石脂丸都是以寒邪致痛为主要症状方药。

适应证选择

乌头以散寒止痛为主,附子以温阳散寒为用,临床有着明显的不同功效。同时二乌皆温经定痛之药,但川乌力缓而持久,草乌则起效快而药力不持久,故临床上不论寒热,但见疼痛明显者,均每每二乌并用。川草乌善于治疗风湿痹痛,故临床多用于寒凝经脉而引起的风湿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关节疼痛剧烈,甚或关节肿胀,喜暖恶寒,屈伸不利,活动障碍,局部无发热感。多大剂应用,可迅速达到痛止肿消之功效。如乌头汤,乌头桂枝汤等。寒热错杂,寒邪阻于经脉,久郁化热。症见关节肿胀,发热,疼痛剧烈,临床在大剂应用清热利湿药的同时,可少少佐以小剂量乌头,能有效缓解疼痛。如白虎加桂枝汤加川草乌,越婢加术汤加川草乌,麻杏苡甘汤加川草乌等等。如果机体素虚,痹证日久,复感寒邪疼痛肿胀剧烈,此时也可大剂应用,顿挫病势,甚至川草乌与附子同用,疼痛缓解后予以附子类方治疗,恐固疗效。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草乌,附子汤加川草乌等。

用法用量

生用:生川乌、生草乌各10克、生甘草30克,先煎3小时,然后再入他药同煎。制用:制川乌、制草乌各30克,生甘草30克,先煎2--3小时,然后再入他药同煎.

煎服方法

《金匮要略》乌头汤剂内服有三方:大乌头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仲景皆用生乌头5枚,与蜜二升同煎,煎取一升,分次服。由于生乌头大*,同时,当下的蜂蜜质量问题。本人在学习民间中医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参考当代名家的应用经验。其中蜂蜜,代之以大量功善解*之生甘草。用水至ml,大火煎开后,改文火慢慢煎2至3小时,再下余药。如中途水量不足,需加入开水,不可加入冷水,以免影响*性灭活。

中*症状及解救

由于本品是剧*之品,如果不正确应用或误服乌头类制剂,有可能发生中*。中*原因多见于误服生品与生品药酒制剂,超量用药,不遵医嘱,煎煮时间过短,以及误服等。

1中*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可见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头痛,头晕,复视,精神恍惚,言语不清或小便失禁。继则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竭。循环系统症状,可见心悸气短,心率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体温下降,休克等。心电图可见心率不齐,室性早博,房室传导阻滞及心房,心室纤颤等。消化系统症状,可见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肠鸣音亢进。

孕妇可见流产。

2中*救治吐或洗胃法绿豆60克,*连6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煎水冲蜂蜜(50—克)或适量红糖口服。犀牛角:可取犀牛角1克磨汁服,然后并频频饮服绿豆汤或蜂蜜。(仅供参考)如果病情严重,可配合西医处理,如阿托品与利多卡因等纠正心率等对症处理。

配伍

有本品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犀角同用。但本品与半夏,《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就有一方“赤丸”一方,方中就用乌头与半夏同用的记载。如曹仁伯,王旭高医案,近贤丁甘仁,蒲辅周等治验,均有乌头或附子与半夏相伍者,且取得较好疗效。本人在临床中,也屡用制川草乌与旱半夏同用的经验,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痹证,根据病情合理应用乌头,既能达到快速痛止肿消,同时,还可有效阻断病程,免于反复发作。生品大*,制者*性虽小,但大剂应用,还有中*的机会,故可加生甘草并先煎2至3小时,便可有效防止中*。鉴于乌头以散寒止痛为主,附子以温阳散寒为用。故病程长,机体素机阳虚,形寒怕冷者,需与炮附子同用。以达到标本同治,快速消肿止痛之功。

版权声明:本文为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专家讲稿,由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荐读乌头类方在痹证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