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原性猝死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SCD是ACM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其中ARVC患者SCD的发生率约16%,部分以SCD为首发症状,是青壮年及运动员最常见猝死原因之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是预防ACM患者发生SCD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见ARVC的SCD高危因素包括多桥粒蛋白基因突变(DPGM)、跨膜蛋白43(TMEM43)基因突变、高强度运动者、男性、先证者、晕厥史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史。考虑到ICD治疗的获益和潜在风险,欧美ARVC专家提出按照SCD危险分层指导ICD植入以达到最大获益风险比。共识指出,ACM患者是否需要植入ICD应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决策(Ⅰ,C)。对于明确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F)所致心脏骤停以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ACM患者,建议植入ICD(Ⅰ,B)。对于疑似因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ACM患者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ARVC患者,植入ICD是合理的(Ⅱa,B)。对于合并3项主要危险因素(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左心室射血分数≤49%),或2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次要危险因素(男性、>个室性早搏/24h、右心室功能减退、先证者或携带≥2种基因突变),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4项次要危险因素的ARVC患者,植入ICD是合理的(Ⅱa,B)。对于合并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次要危险因素,或4项次要危险因素的ARVC患者,植入ICD可能是合理的(Ⅱb,B)。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35%,NYHA心功能Ⅱ~Ⅲ级,且预期寿命>1年的ACM患者,建议植入ICD(Ⅰ,B),而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35%,NYHA心功能Ⅰ级,且预期寿命>1年的ACM患者,仍建议植入ICD(Ⅱa,B)。4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4.1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ACM患者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左心室及右心室功能以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对于有右心室功能障碍的症状性ACM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利尿剂是合理的(Ⅱa,C),同时可以考虑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降低右心前负荷(Ⅱb,C)。对于合并心房颤动、心腔内血栓形成或静脉/动脉性血栓栓塞的ACM患者,建议进行抗凝治疗(Ⅰ,B)。对于合并左心室或右心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可能是合理的(Ⅱb,C)。对于因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心室率所致ICD不适当放电的ACM患者,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Ⅰ,C)。ACM患者应用胺碘酮(Ⅱb,B)或索他洛尔(Ⅱb,C)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或减少ICD放电,可能是合理的。对于植入ICD且左、右心室功能保留的ACM患者,氟卡尼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合理的(Ⅱb,C)。4.2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ACM患者,如果胺碘酮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导管消融治疗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和ICD放电的合理方法,且心内膜/心外膜联合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Ⅱa,B)。对于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负荷较重的症状性ACM患者,如果β受体阻滞剂和(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心内膜/心外膜联合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Ⅱa,C)。对于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ACM患者,在药物治疗辅助下可尝试进行导管消融(Ⅱb,C)。5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与运动既往研究表明,运动可加速ARVC患者以及ARVC致病基因携带者的病程进展;运动,尤其是专业运动易引起ARVC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青少年和年轻ARVC患者心脏骤停的风险,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已经发展为ARVC的患者减少体育运动是有益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告知ARVC基因检测阳性但表型阴性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竞技性或频繁的高强度耐力运动加速ARVC进展及增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风险,应考虑限制参加体育活动(Ⅰ,B),而ARVC患者不应参加竞技性或频繁的高强度耐力运动(Ⅲ,B)。6关于心脏淀粉样变性及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治疗方面的一些建议对于合并二度Ⅱ型房室阻滞、高度房室阻滞或三度房室阻滞的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Ⅰ,B)。心脏骤停后幸存的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若预期寿命>1年,建议植入ICD预防SCD(Ⅰ,C)。对于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因地高辛的*副作用较强,应谨慎使用(Ⅱb,C)。对于症状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可以考虑口服索他洛尔、多菲利特或胺碘酮治疗,或可考虑心脏消融治疗(Ⅱb,C)。如果先证者存在致病基因突变,建议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ventricular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