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精准用药之治疗药物监测TDM
TUhjnbcbe - 2025/7/4 20:40:00

01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运用各种灵敏的现代分析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血液、尿液等)的药物及代谢物的浓度,探讨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个体的最佳治疗剂量及最佳用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0世纪80年代起,医院逐渐开展了TDM工作,近30年TDM已发展为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和个体化给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Part.02

TDM的意义

提高药物治疗疗效,通过TDM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治疗药物快速达到有效浓度,实现精准治疗,减少选药、换药、停药、调整药物剂量的盲目性。

TDM可以及时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针对有效的采取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同人群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用药依从性同,通过TDM可以帮助寻找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因。

提示药物相互作用,解决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对于合并用药较多的人群,通过TDM可以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中的不同治疗药物。

此外,TDM还可以鉴别假冒伪劣的药品、为医疗质量事故提供证据、促进学科发展等。

Part.03

需要进行TDM的情况

安全范围狭窄的药物治疗指数低,毒性大的药物地高辛、锂盐、茶碱等。

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随剂量增大,血药浓度不成比例增高,并伴随半衰期明显延长。剂量稍有变化血药浓度就急剧升高而中毒,这种现象称为酶饱和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个体间差异大的药物。

老龄患者、新生儿及婴幼儿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健全或衰退,药物排泄较成人缓慢,易引起药动学参数改变。

用于预防性长期治疗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用于在症状发作前的预防性用药,必须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口服吸收不规则的药物。胃肠道吸收不良,或药物在肝脏首过消除显著,或达到饱和剂量呈现零级如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

解救药物过量中毒或在常量下即出现毒性反应的病例。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以鉴别中毒药物,掌握病情信息,采取应急措施指导抢救。

有耐药性或成瘾性的药物,药物反复应用后加大剂量疗效并未增强,可能产生耐药性或成瘾性,通过监测可进行鉴别诊断。

某些药物联合用药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如红霉素与茶碱联用,奎尼丁与地高辛联用,会使茶碱及地高辛血药浓度增高,需要调整剂量。

患者依从性差,与医师不配合,违反医嘱用药的情况通过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依从性,树立对药物治疗的信息,接受给药方案。

Part.04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

1

血液样本

主要包括全血、血浆、血清,血液样本容易采集,也是治疗药物监测常用的标本。一般采血不需要空腹,需要根据测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药物谷浓度和峰浓度进行检测。此外还有唾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用于检测,但临床治疗因为不易获取等原因不常使用。

2

唾液

唾液PH波动在6.2-7.6范围内,平均约为6.5,唾液PH的波动将导致唾液药物浓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比值出现波动。

3

尿液

尿液也可无损伤收集,少数有机酸、碱类药可以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入尿外,大多数药物都是从肾小球以滤过的方式由血浆进入原尿中。随着尿液生成过程中的浓缩,尿药浓度逐渐升高,大多远远高处血药浓度,因此易于测定,也是其优点。

4

脑脊液

脑脊液的药物浓度,对中枢系统药物,更接近与靶位浓度,取样特别,多次取样难以实现,相关药动学资料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准用药之治疗药物监测T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