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房颤多年,且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现反复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同时还伴有头晕、乏力、气短,病情越来越严重,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慌、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病情得到稳定。虽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当它发生时,心脏排出量比正常减少25%以上,进而导致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甚至昏厥,但经过科学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男,75岁
心律失常(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山医院
年10月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西医方面:静脉脉滴注极化液,口服利伐沙班抗凝,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口服氨氯地平来控制血压,口服阿托伐他汀来调脂同时稳定斑块。中医方面:服当归六黄汤加味,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来加强活血化瘀
住院7天
患者阵发性心慌、胸闷明显缓解
一、初次面诊
王大爷,75岁。在5年前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王大爷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医院就诊,通过检查,诊断为“房颤”。当地的医生采用控制心率、积极抗凝的治疗方法,让大爷口服美托洛尔、利伐沙班治疗,王大爷的症状得到缓解,之后病情一直很平稳。直到半个月前,王大爷没有任何征兆再次出现心慌、胸闷,同时还伴有头晕、乏力、气短。
起初,王大爷以为还是和5年前一样,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半个月来症状反反复复,而且感觉越来越严重,于是王大爷来到我的门诊就诊,我为他做了心电图,提示房颤,查体脉搏为65次/分,心率为73次/分,结合王大爷的病史,我初步诊断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建议入院做进一步检查及系统治疗。于是,王大爷为了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入住了我们病区。
王大爷既往患高血压30多年,血压最高达到/mmHg,属于3级高血压,平时服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一般在/80mmHg左右。
二、治疗经过
我们为王大爷做了凝血六项(如图1),发现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考虑可能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有关。
图1凝血六项
根据王大爷的病史和辅助检查,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的诊断明确。在药物治疗上,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西医方面,针对王大爷的心脏病变,我采用了营养心肌、控制心室率和抗凝的治疗[3][4]原则。我们为王大爷静脉滴注极化液来营养心肌,口服利伐沙班抗凝,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同时让王大爷继续口服氨氯地平来控制血压,因为大爷的血管已经有斑块形成,我又加用阿托伐他汀来调脂同时稳定斑块。
在中医方面,我分析本病属于“心悸病”的范畴,患者年事已高,本就气阴亏虚,加上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成不足,最终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心慌、胸闷。治疗上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为原则,让王大爷口服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熟地、黄芩、黄连、黄柏、黄芪、郁金、茵陈、生地、虎杖、大黄、丹参),同时我们为他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来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入院第2天,王大爷心慌、胸闷得到缓解,偶尔会感觉气短,没有发生胸痛。继续巩固治疗5天,王大爷心慌、胸闷明显缓解,脉搏65次/分,心率72次/分,病情稳定,遂出院。
三、患者的治疗效果
入院后,我们采取营养心肌、控制心室率、抗凝的方法治疗房颤,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调脂、稳定斑块。经治疗,王大爷的心慌、胸闷明显好转,同时确定了长期的治疗方案,顺利出院。
四、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避免在低温或者高温天气外出,避免过饱、过饥。
2.保持平稳、乐观的情绪和充足的睡眠,避免高强度运动。
3.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饮食。
4.避免久坐久卧,预防下肢血栓,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
5.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
五、个人感悟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发生时,心脏排出量比正常减少25%以上,从而出现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甚至昏厥。引起房颤的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等,其中高血压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王大爷患有高血压30多年,而且入院后检查发现还有心脏瓣膜疾病,并且年纪比较大,从而使他患房颤的风险大大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房颤经过科学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如果调护不当也容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