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异常。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亦可导致。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激动形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激动形成异常
(1)窦房结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窦性心律不齐。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性折返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激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与房室分离。
(2)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
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发生有多种不同机制,主要包括激动形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或二者兼有之。
1.激动形成的异常窦房结起搏点本身激动的程序与规律异常;心脏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部位,称为异位节律,异位节律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
2.激动传导的异常最多见的一类传导阻滞,包括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另一类为激动传导通过房室之间的附加异常旁路,使心肌一部分提前激动,属传导途径异常。
剩余47%未读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