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心如擂鼓”、“小鹿乱撞”等形容心脏跳动。一般来讲,心跳是生命象征,强壮有力心脏,意味着一条鲜活生命。
电视剧中,一旦心电图成为直线,警报滴滴作响,意味着心脏失去活力,病人即将离世。
现实生活中,医院体检或者寻医问药,医生都会用听诊器或心电图,来确认心脏是否存在异常,以此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怦怦直跳的心脏,对每个人都异常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心脏每分钟跳多少次属于正常现象?心跳频率在何种范围内,身体最健康?医生一文讲清:
每分钟心跳多少为正常?大家在上学期间,生物课本会讲人体构造,往往涉及心脏常识。课本提及,正常心跳往往每分钟在60~左右。频率低于60,心跳过慢,血液流通不畅,此类人群往往体质虚弱;频率高于,心跳过快,时常会感到心慌,紧绷感异常强烈,有心血管疾病风险。
当然,“实践出真知”,课本属于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中,将心跳频率略微下调。医学案例证明,大多数人群,最低心率往往在50~60范围波动,此类人群身体健康,无不适症状。因此,每分钟心跳50~次,均属正常,若低于50频次,则存在窦性心率过慢症状,需要尽快就医。
心跳频率在何种范围内,身体最为健康?实际上,每分钟心跳频率在50~范围之间,都属于健康状态。如果非要纠结,正确答案则是,心跳频率较慢人群,更为健康,原因在于:
人体胚胎时期,心脏已经成型,开始跳动。古人所说“喜脉”,就是将胚胎微弱心脏跳动作为依据。
心脏与“永动机”,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一直在频繁重复相同动作,即收缩与扩张,以此完成造血功能,一生都会如此,直至人体死亡。
如果将心脏比喻为机器,在重复收缩与扩张工作过程中,也会发生“零件老化”,运转迟缓问题。换句话说,人体会随年龄增长,而呈现衰老趋势,各项器官功能下降,心脏也不例外。
直观来讲,心跳频率过快人群,会加剧心脏工作负担,机器劳损程度加大;心跳频率较慢人群,心脏呈现匀速运转,有喘息时间,劳损程度低,能够维持长时间运转。
当然,“过犹不及”,心跳太慢,也会诱发疾病。要适当控制心跳频率,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稳定心率,降低并发症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合理控制心跳频率?
1、药物控制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跳频率往往只高不低,如果体检过程中,发现自身心跳频率每分钟超过80次,就要通过药物手段干预,比如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降压药类药物,能够稳定血压,缓解心律失常。
2、定期检测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服药期间,都应该定期监测心率,掌握身体健康状态,适当调整。
3、保持良好作息习惯
无论是心血管疾病人群,还是健康人群,都应该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饮食清淡,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戒烟戒酒,帮助身体“休养生息”,延长心脏工作时间,保证心率稳定。
结语:心跳开始,新生命降临;心跳停止,生命落下帷幕。心跳正常与否,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每分钟心跳50-,证明人体机能在正常运转。健康作息,稳定心率,才是对自己负责。
#健康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