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107名医务人员猝死,平均39岁中国医
TUhjnbcbe - 2024/9/17 15:34:00

来源:医学界id:yixuejiezazhi作者:朱雪琦

猝死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医务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年1月1日到年4月30日,10年时间里,中国报告了起医务人员猝死事件,抢救成功率只有2.80%。

近日,《伊朗公共卫生》杂志刊发了来自中国重庆学者的通讯文章,列出了以上数据,进一步提示中国医务人员的猝死事件在不断增多,猝死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医务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且,猝死多发生在年轻医师身上。上述研究发现,猝死医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岁,男女比例为7.75:1。

北京成为10年里发生医务人员猝死事件最多的地区,共有11起。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和安徽分别有8起。

年至年,中国不幸猝死的医务人员的地区分布。

年,另外一项由复旦大学、医院等机构主导的研究则发现:年到年,中国共报告了46例医生猝死事件,年6例,年16例,年24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大部分猝死医生的年龄在30到59岁。其中,30到39岁的医生最多,共有16人。

麻醉科发生猝死的概率最大,占所有病例的26.1%,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内科。据“医学界”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24位麻醉医生猝死,已经占到了麻醉医生群体(8万左右)的约1/。

在不幸猝死的医生中,连续工作时间在8-12小时的占到58.7%,连续工作时间在24-47小时的高达21.7%。

-年不幸猝死的46名医生的年龄分布、地区分布,连续工作时间统计和科室分布。

医务人员猝死原因多为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脑血管破裂。过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机体分泌儿茶酚胺和皮质醇,它们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和中风都有密切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到年10年间发生的例猝死事件中,抢救成功率只有2.80%。

今年,抗击疫情中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就导致了多起医护猝死的悲剧:

6月1日,医院医生于铁夫,从支援牡丹江市疫情防治工作一线回来后,在宾馆隔离的第六天,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于铁夫甚至曾因为一台手术,36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年,于铁夫还因为一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蹿红”。5月26日,广西第七批支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队员、医院护士梁小霞昏迷近3个月后,救治无效不幸逝世。2月28日,在抗疫一线接连上了三个夜班的梁小霞突然晕倒,此后一直未能苏醒,去世时年仅28岁。4月5日,山东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救治无效,于年4月6日逝世,年仅33岁。2月22日,带病参加抗疫工作的江苏省启东市南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组长朱峥嵘,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

据“医学界”不完全统计,在抗疫期间,共有超过10名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因为过度劳累,突发疾病,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但猝死只是中国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冰山一角。

一项对名中国医生的调查发现,超过90%的医生报告他们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26%的医生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13.5%的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此外,超过80%的医生表示没有周末,53%的医生每周工作6天,29%的医生每周连续工作7天。

总的来说,94%的医生觉得,自己每天下班后身体状况都很差,48%的医生感到“非常累”。

年首次将“过劳死”一词引入社会医学领域的日本学者Uehata曾总结,五种工作模式可能导致过劳死:工作时间过长或上夜班;不间断的工作;高压力的工作;极度繁重的体力劳动;昼夜不停的高压工作。不幸的是,中国医务人员的工作契合以上五种模式。

对中国医务人员过劳死背后复杂原因的分析,多集中在三大方面:中国的医疗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却要服务全球22%的人口的医疗需求。中国分级医疗体系的缺陷加剧了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此外,中国医生的晋升模式往往以论文为导向,科研和学术压力导致了医生在工作之余还要撰写论文,长期形成5+2、白天加夜晚的工作模式。

最后,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据一项年刊发的研究,从年到年,中国报告了个严重医疗暴力事件,导致了24名医生或护士死亡。

对中国的医务人员来说,过劳死是一个医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日内瓦宣言》是医师精神的概括,年通过的最新版宣言,增加了“我将照料自己的健康”这一条宣言,呼吁医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107名医务人员猝死,平均39岁中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