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医院建设,以高水平医疗服务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特开辟“十院创新”专栏,医院在临床诊疗病种、项目上的创新与突破,以弘扬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医院发展正能量。
92岁老翁频感心慌、心悸,检查却未见显著心肌缺血;
52岁快递大叔X光下心脏影像“大如篮球”,稍一活动就气短心慌;
74岁退休护士两次接受消融治疗,术后服药却又导致心动过缓。
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三位“心病”患者,乍看起来症状大相径庭,而背后的症结却是同一个——房颤。
提到房颤,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就是心房‘抖’几下嘛,顶多就是难受,没啥大不了”。然而现实却是,房颤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疾病,患者最终往往会并发脑梗与心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诱发脑梗、心衰——房颤疏于治疗后果严重
不同于心梗“即刻”就会带来生命危险,房颤的危害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当房颤发作时,原本保持正常搏动节律的心房发生高频率的“颤抖”,虽不像室颤那样马上就会危及生命,但易使心房中的血液产生微小的血栓,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便会在一个称为“心耳”的部位滋生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便会诱发脑梗。
房颤长期疏于治疗还会产生另一个严重后果——心衰。心房部位的心肌长年累月处于高频“颤抖”状态,最终会因“疲劳”而出现收缩无力,就像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肌一样。心房肌肉“疲劳”的后果就是房腔扩大,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无论是脑梗还是心衰,后果都十分严重,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有生命危险。
易复发、创伤大——房颤传统疗法弊端显著
时间倒回数十年,彼时对于房颤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只能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药物疗法不仅疗效不佳,而且易产生显著副作用,因此热消融术应运而生。
所谓热消融就是用电磁波产生的射频能量将心脏中产生异常电信号的部位“烧”掉。该方法虽然疗效显著,但由于热能在人体组织中有扩散效应,在“烧”毁产生异常电信号组织的同时难免会损伤正常心脏组织,而且采用该疗法需要全身麻醉,这对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来说往往不合适。
基于此,由徐亚伟教授领衔的十院心内科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AF-PACC策略”(P(Pace):生理性起搏,A(Ablation/AVnode):AV消融,C(Closure):左心耳封堵,C(Cryo/Catheter):冷冻/导管消融),帮助广大患者制订更好、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从而有效应对房颤复发、缺血性卒中、心功能恶化的风险,实现房颤诊疗环路的全过程闭合。
92岁老翁无法耐受全麻下热消融
“CC冰雪魔法”局麻下消除隐患
92岁老先生自述多年心慌发作病史,明确诊断房颤,因为心动过缓也植入起搏器治疗,术后用药物仍然难以控制房颤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院多次因为年龄过大手术风险过高不能耐受射频消融治疗婉拒手术。
来十院心内科就诊后,徐亚伟主任和赵冬冬主任经过详细评估,觉得病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状态好,虽然可能不能耐受静脉麻醉和射频消融手术,但是十院特色的冷冻球囊消融具有风险小、时间短和病人痛苦小的特点,局部麻醉条件下就能安全实施。考虑高龄患者卒中风险更高,再次手术可能性极小,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行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全程清醒配合医生,从上台到完成手术下台仅52分钟。患者住院时间仅3天。
出院随访4年,老先生至今再无房颤及脑卒中事件发作。
52岁快递大叔不堪“篮球心”重负
“PA生理性起搏+房室结改良”解除病痛
52岁外卖大叔,心悸持续发作一年余,仍坚持工作维持生计,在一次外卖途中心慌胸闷加重导致晕厥,工友将其送至急诊,确诊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胸腔积液,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射血分数仅14%~17%(正常人为50%~70%),左心房大小直径达60毫米,远超正常值范围,X光下心影大如篮球。
十院心内科专家会诊后考虑心脏极度扩大,心力衰竭,单纯消融复发率高。考虑患者经济因素不能接受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且患者年纪轻,生活负担重,对体力和心脏功能要求较高,需要通过手术尽可能一次性控制房颤症状并最大可能逆转心脏衰竭。徐亚伟主任和赵冬冬主任为患者实施了生理性起搏+房室结改良的联合手术。术后患者心率即刻由次/分降至正常范围,心衰症状缓解,3天后顺利出院。一个月后复查心超,心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射血分数升至52%。
大叔经过短时间休养,已经重返工作岗位。
74岁房颤消融“二进宫”退休护士
“PAC生理性起搏+消融房室结+封堵左心耳”三管齐下一劳永逸
74岁老太太是一位退休护士,因为阵发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2次,仍频繁发作房颤,药物难以控制,且服药后多次出现心动过缓症状。平素活动明显受限,步行几十米就心慌胸闷气促,心超提示心力衰竭。医生拒绝为其行第3次射频消融手术,半年前脑梗入院治疗,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根治房颤。
经人介绍,辗转来十院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徐亚伟主任和赵冬冬主任为其安装了基于希氏束起搏技术的生理性起搏器,同时消融房室结、封堵左心耳。一次性完成三种手术操作,同时解决了患者房颤症状控制和脑卒中风险控制两个问题。
术后老太太再未发做过房颤症状,一个月随访心脏显著缩小,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整合优化房颤诊疗“工具箱”
“全类型患者”“全房颤危害”一揽子解决
徐亚伟团队提出的房颤诊疗环路全过程闭合策略“AF-PACC”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个策略能够处理所有的房颤患者,二是这个策略能够控制所有的房颤危害。
在十院房颤中心,已经建立了以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房室结改良、生理性起搏等技术为主的房颤治疗工具箱,十院团队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均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在房颤治疗过程中,针对所有房颤患者进行精准评估,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组合方案是单一方案的有益补充。相对于传统的方案,不再局限于各亚专业的思维,而是整体看待患者房颤的病程进展到哪一步,适合采用那种方案或者是组合方案,从而达到症状控制和卒中预防的目标。这一理念和临床的结合需要术者同时掌握的技术更多,要求也更高,同时更强调病人的规范化管理。
十院团队提出三方面的经验:1、建立针对每个房颤住院病人的档案,包括基础疾病信息,基本检查,卒中和出血风险评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方案,供治疗组医生讨论和患方选择,选择的要素包括房颤控制预期、手术风险及费用等,充分保证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2、提高各种亚专科手术技能,加强整个手术团队的整合,确保手术安全高效;3、固定术后的随访模式,跟社区联动建立房颤慢病管理系统,确保治疗连续性。
如今,基本上针对每个患者都能至少提出两种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更加灵活也更加客观,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都能得到较大的心功能改善,有着令人满意的术后效果,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原标题:《心内科:用中国智慧安抚颤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