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
医院试点运行“港澳药械通”一年多来,受益的患者越来越多,已有逾人享受“港澳药械通”试点政策福利,获得及时救治。
近日,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再次引入进口医疗器械——“可吸收抗菌封套”在该院进行临床应用,该院成功完成了内地首例“可吸收抗菌封套”植入案例。
心律失常、心衰是常见心血管疾病。虽然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植入拯救了很多心律失常和心衰患者的生命,但心脏植入装置可能引发感染,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和经济压力。“可吸收抗菌封套”是一种完全可吸收高分子网状包膜,装载两种抗生素,与心脏植入装置同步植入,会在7天内缓慢释放抗生素,9周内被人体完全吸收,在很大程度上。
“港澳药械通”以医院作为首个试点机构,于去年在内地大湾区部分城市正式扩展实施。作为首家使用港澳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指定试点机构,医院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境外上市的药品器械工作,致力推进深港医疗卫生资源协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同质化、一体化。
据了解,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截至年5月30日,医院已引进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阿培利司薄膜包衣片、布地奈德缓释胶囊等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以及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标点-內窥镜染色标記墨水和可吸收抗菌封套等9种进口医疗器械,为产科、血液内科、肿瘤科、骨科等患者带来福音。目前,已有逾人次享受“港澳药械通”试点政策福利获得及时救治。受惠患者中,近40%来自深圳市外。
目前,广东省5个“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分别是:医院、珠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读创新闻+
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近日,在深圳居住的港人戴先生在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科主任姚启恒教授,与心律失常科科李海鹰主任合作下,成为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的获益患者。
9年前,居住在香港的戴先生突然失去意识,医院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并被植入了单腔心脏除颤器(ICD)。三年前,戴先生移居深圳。今年年初,医院心律失常科李海鹰主任接诊戴先生时,发现戴先生植入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电量仅剩余约半年时间,并在深入检查时发现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建议戴先生尽早更换心脏除颤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为降低戴先生更换除颤器术后感染风险,李海鹰与该院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知名起搏及电生理专家谢鸿发教授,姚启恒教授进行远程病例讨论。当时,身处香港的姚启恒教授专程从香港来到深圳,完成规定隔离流程后,他与李海鹰合作为戴先生进行手术。
年5月28日,李海鹰主任及其团队为患者逐层分离了原来囊袋,进行了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安置手术。接着姚启恒教授和李海鹰主任联合迅速将可吸收抗菌封套埋入囊袋,手术进行非常顺利。
为戴先生进行植入术后,姚启恒教授、刘铭雅顾问医生和赵春婷副顾问医生为另一名患者进行了植入式除颤器更换术,并成功植入了可吸收抗菌封套。
70岁的黄先生曾先后两次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进行冠脉介入治疗,他因心梗后心衰发生室速室颤,医院接受过ICD治疗。年初,黄先生在医院心血管综合内科进行常规ICD随访程控时发现,电池即将耗竭。考虑到病人年长体胖,基础疾病多,并具有阵发性房扑、房颤,医生建议黄先生进行了ICD更换和可吸收抗菌封套植入。
姚启恒教授说,在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WRAP-IT中总共纳入了超0位可吸收抗菌封套的使用患者,结果显示可降低40%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的主要感染发生率,同时也可降低61%囊袋相关的感染。”
医院医院卓越中心之一,以香港及内地优秀的心血管医学专家为核心,组建了集心血管疾病专业医疗、科研、教学和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水平心脏专科治疗服务。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