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疾病“不治而愈”或突然好转,可能并不是好现象,反而要警惕是不是病程加重了或其他疾病发出的信号。
临床上,不少中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相互交织,在某一特定的病程阶段会产生突然好转的迹象。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你哪些病症突然好转要格外小心。
受访专家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珍
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张忠红
1
胃口差的人突然能吃
警惕甲亢
有些人平时胃口不好,不爱吃饭,如果突然变得特别能吃,而且饿得快,就要注意排查甲亢。
甲亢发病时,由于甲状腺素大量分泌,会使体内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增高,热能消耗过多,因此胃口会大增。
如果伴有消瘦、多汗、怕热、手颤、眼球突出等症状,医院内分泌科检查甲状腺功能。
保护甲状腺,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件事:
颈部远离辐射。尽量远离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辐射环境,拍X光片时,应尽量避开甲状腺部位。保证营养,什么都吃,每天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甲亢患者推荐“三高饮食”,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但要限制碘盐、含碘海产品摄入。少熬夜,别焦虑。上海疾控中心调查发现,很多甲状腺病患者都有熬夜、紧张焦虑、工作压力大等问题。
2
心慌胸闷好转
警惕心衰
房颤是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常见症状有心慌气短、胸闷、乏力。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到持续性房颤。一旦达到持续性房颤,人在长期耐受过程中,反而会觉得心慌、胸闷症状好转,误认为是病情好转所致。
房颤本质上是一种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类人群,做好以下生活细节,可以减少那些严重的房颤发生。
放松情绪: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到点就睡:不过度熬夜,23点说什么也该睡了。常失眠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运动要适量:有研究发现,长期剧烈运动的人,房颤发病率会增加5.5倍,而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能发现。
3
胃溃疡好了
警惕胃出血
胃溃疡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饭后约半小时右上腹出现疼痛,约2小时后缓解,下顿饭后疼痛再次发作。
如果这种规律性的疼痛突然消失,要警惕胃出血。由于胃出血会使溃疡部位的血管淤血和组织水肿减轻,加上血液中的蛋白质分解后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了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疼痛消失。
当胃溃疡患者上腹疼痛突然消失,但伴有恶心、头昏等症状,应引起注意。
别等到胃疼到泪眼婆娑时,才悔不当初。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正确养胃:
尽量做到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饥一顿饱一顿。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平时注意用餐环境和餐具的卫生,尽量在家中吃饭,使用公筷,不和家人共用牙刷。不要滥用药物,以免给胃带来更严重的损害,用药前提前咨询医生。得了胃病不能拖延,一旦出现胃肠不适,特别是持续1~2周以上或反复出现,医院就诊。
4
血糖不高了
警惕脑垂体瘤
糖尿病患者血糖突然正常了,要注意排查脑垂体瘤。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脑垂体瘤时,肿瘤压迫脑垂体,使其受到破坏,内分泌功能受损,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生长激素的分泌减少,造成血糖下降,使原本偏高的血糖恢复正常。
建议:脑垂体瘤除了会掩盖糖尿病症状,还会引发如怕冷、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伴随症状,可以通过激素测定及脑部CT等来进一步确诊。
5
老花眼突然不花了
可能是白内障
在人的眼球内,正对黑眼珠的中央,有一个透明的双凸形圆盘状组织,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变得不透明,阻碍了光线进入眼内,使视力下降,就是白内障。
这种病变就像照相机的镜头被污染变得不透明一样。白内障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初发期晶状体浑浊发展较慢;膨胀期时,容易造成暂时性近视,部分老年人平时读书看报要戴老花眼镜,但此时会发现不戴老花眼镜也能看清了。后期晶体过度老化,沉到玻璃体腔内,也会有短暂视力好转。
建议:虽然表面上视力变好,但如果不重视,可能出现眼部炎症、眼压增高甚至红肿疼痛。
因此若白内障患者视力短暂变“好”,医院检查。若情况严重,就要做玻璃体切除术,植入人工晶体。
6
绝经后又来月经
当心肿瘤
“围绝经期”是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通常发生在45~55岁,历时长短不一。
如果绝经之后出现不规则出血,不是返老还童了,反而要警惕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建议:当绝经后出现不规则出血(量一般不多)时,医院检查。
经常熬夜、过度节食、经期同房、滥用紧急避孕药、反复人流等,都可能降低卵巢功能,进而影响激素分泌,埋下健康隐患。
除了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外,每年还应做一次妇科体检,比如宫颈黏液、周期性阴道涂片、性激素、超声检查等。▲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