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20 0:01:00
年轻的生命罹患恶性心律失常凋谢随时发生北京专家心系患者创新手术方式让青春重新绽放“21岁,家住邯郸,多次突发性晕厥,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希望能解除病症……”医院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诊室里,心律失常科主任李学斌正在细致询问这名年轻女患者小戚的情况。一年前,小戚突然失去意识、昏倒在地,清醒过来后,她以为是低血糖所致,并没有在意。然而没过多久,她又突然晕倒,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但药物治疗后,还是不时发生晕厥现象,辗医院,治疗效果仍不明显。经多方了解,小戚与医院李学斌教授擅长心律失常诊疗,是国内知名专家,现在还定期在石家庄出诊。在“家门口”就能看北京名医,不用再远途奔波,小戚一家开心不已,立刻医院医院。细致问诊后,李学斌主任认为小戚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少见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这种疾病的患者在运动或情绪波动较大时,易出现心律不齐,导致心脏供血功能异常而引发晕厥等情况。完善相关检查后,结果证实了李学斌主任的判断。像小戚这样的遗传性LQTS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发生心室颤动,从而引发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极高,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目前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这相当于患者随身携带了心率监测仪和除颤仪,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感知到室速或室颤的发作,进而进行电击治疗终止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跳,从而挽救生命。但传统的ICD植入是将导线通过静脉血管植入心脏内,发生静脉通路并发症风险较大,还可能影响患者心功能等。同时,受脉冲发生器本身寿命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故障率也会增加。年轻的患者在电池耗竭或者电极出现故障时,还得重新接受植入手术。手术次数的增加也增大了发生囊袋感染、血管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手术经验丰富的李学斌主任考虑到小戚还非常年轻,未来面临感染风险极高,建议采用新型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安装S-ICD不用经过血管,也不用在心脏内放置导线,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小,不会降低日常生活质量。经过充分沟通,小戚决定接受S-ICD手术。为了让整个手术过程更加“舒适化”,李学斌主任邀请麻醉科团队一起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麻醉是保障手术安全实施的关键环节,并直接关联着患者舒适化体验,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非常重要。选择局部麻醉,则麻醉区域有限,疼痛感明显,体验感不佳。通常是选择全麻,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如何更有益于患者呢?麻醉科杨艳超副主任、马朋羽副主任医师等迎难而上,仔细研探各种可行的麻醉方案,医院麻醉科冯艺主任团队的胸外科手术麻醉方式,创新性提出胸椎旁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的麻醉方案,以保障患者安全及舒适度。手术当天,在创新性麻醉方式的保障下,小戚S-ICD植入顺利,术中诱颤后低能量转复成功,整个手术仅花了30分钟。小戚围术期全程没有感到明显疼痛不适,安返病房,经过精心护理,已回家休养。此次以创新麻醉方式实施S-ICD植入术填补省内空白,更是两家“人民”医院携手的成果。同名“人民”,医院始终践行“医院为人民”的理念,不断创新医疗技术,积极提升百姓就医体验。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共建,北大医院医院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6项,其中国内领先3项,省内领先34项,在学科建设、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患者“在家门口看北京名医”已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