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房无规律地快速跳动,心房率达到—次/分,正常人为60—次/分。首都医科医院心血管专家郭炜华形容房颤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不行了”。“好像一辆新车,正常人一脚油门可以达迈,但若患有房颤,一脚油门只能到60—70迈。”
每5个脑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个与房颤相关
我国的房颤病人达万之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急速升高,75岁以上的人群达10%。过去,大众包括很多医生对房颤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郭炜华介绍,以前病人患有房颤后,一般就是吃阿司匹林,可等到下一次见医生时,病人可能就在神经内科或者因脑梗去了急诊科,“真正的元凶就是房颤。”
房颤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即日常所说的“中风”)和心力衰竭。房颤人群卒中风险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5倍,每5个脑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个跟房颤相关。房颤发生时,心房内血液不能完全泵到心室内,这些滞留的血液就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到达脑部,阻塞脑部的血管,造成缺血性卒中。而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房颤带来的危害使得各界渐渐重视此病。郭炜华介绍,目前我国对于房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抗凝治疗。
五大信号帮你自测房颤
房颤时心跳增快而且不整齐,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慌、气短、胸痛、疲劳、运动能力下降、晕厥等,持续时间达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由于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到持续性房颤,长期的耐受使得心慌、胸闷的症状反而好转,病人很容易误认为病情好转。医生提醒,其实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险的,需要及时积极治疗。
此外,个体差异使得有些患者房颤时没有不适感觉,尤其在心率不快或房颤时间持续较长时。正因为如此,房颤会被很多患者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测是否发生了房颤呢?这里有5大信号帮你自测房颤:
1.头晕眼花或昏倒;
2.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3.胸部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体力疲乏或者容易疲劳;
5.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如果有以上症状,需要警惕,千万不要大意,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
九大招助你预防房颤
房颤虽可怕,但并不是不可预防的疾病。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超给出了预防房颤九大招:
1、限制饮酒;房颤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喝酒越多,发生房颤风险越高。每天喝啤酒3瓶半,白酒40度喝4两以上,发生房颤的风险比不喝酒人群增加3倍。
2、加强锻炼;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可有效预防房颤。此外,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运动可使房颤复发减少。运动要遵循“一三五七”原则,即1次运动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天;运动时用减去自己的年龄,就是运动强度,即脉搏跳动的频率。
3、保持心理平衡;不良情绪,如爱生气、有敌意、焦虑、压力过大等可使房颤发作增加3—6倍,反过来,保持好心情使房颤发作减少88%。
4、戒烟,越早戒,获益越早;烟里的有害物质多达上千种,主要是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可直接促进心脏的老化,导致房颤的发生,吸烟使房颤风险增加50%。且有研究表明吸烟可以改变人的基因,即增加了下一代的房颤风险率。
5、保持理想体重;以体重指数(BMI)衡量人体的胖瘦,BMI大于32即为“肥胖”,肥胖使房颤风险增加49%,BMI每增加一个单位,房颤风险增加4—8%。
6、治疗及控制高血压;高血压对血管和各个脏器的损伤一点点叠加,导致心房扩大,增加房颤风险率,房颤的发生四分之一归因于高血压,血压每升高10mmHg,房颤发生率增加1.1倍。
7、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房颤风险增加34%,且病程每延长1年,房颤风险增加3%。强化降糖治疗不能降低新发房颤,预防糖尿病有可能降低房颤风险。
8、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指的是打呼噜打着打着突然暂停,此时呼吸也暂停,身体进入缺氧状态,可引起血压高、心衰、心房扩大、房颤等。
9、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与房颤关系密切,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会发生房颤,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房颤发生率为6.8%—21%,男性心衰患者房颤风险率达4.5倍,女性达5.9倍等。因此,若患有心血管疾病需及时治疗,减少房颤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