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办的“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于年10月15日,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召开之际正式启动。
启动会现场
巡讲启动会由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龙德勇教授主持。中国心律学会现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长马长生教授,美国西达斯西奈医学中心王勋章教授、医院王玉堂教授、医院刘少稳教授、医院薛玉梅教授、医院周菁教授、大连医院夏云龙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吴永全教授、医院蔡衡教授、医院梁明教授等嘉宾出席。马长生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
龙德勇教授主持启动会
龙德勇在会议伊始指出,近年来我国各大电生理中心的疾病种类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室上速占比较大,但现在房颤居首位,室速增长最快,室上速相对稳定甚至减少,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医疗技术、医生能力的提高,影像技术、医疗设备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去治疗室性的心律失常;二是人民的健康需求提高了,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后更希望得到治愈的办法。此次的与“室”俱进巡讲项目的启动和开展就是为了满足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需求。
马长生教授致辞
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电生理学科真正的春天,需要与时俱进寻得进一步的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手术的发展潜力巨大,手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的技术水平,技术的安全性如何能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向,此次的技术巡讲就是为了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临床大夫的水平,推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发展。
与会嘉宾共同开启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
各位与会嘉宾共同开启“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活动。巡讲项目围绕室早室速中临床最常见的特发性室早室速的鉴别诊断和消融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举办4-5场跨省级巡讲;每次项目时间为一天;课程内容涵盖:室早解剖、室早的心电图诊断和鉴别、室早消融、室早新技术、病例分享和手术演示等。
[嘉宾采访]
启动仪式后,刘少稳教、薛玉梅教授、夏云龙教授、龙德勇教授分别接受媒体专访,就项目开展背景和目标、我国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现状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刘少稳教授:预计室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在不久的将来会进一步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包括冠心病、心衰在内的许多心脏疾病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逐渐增高,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它们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发作但效果并不理想。而非药物治疗不论从改善患者预后还是减少患者发作次数都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患者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这是明确的手术适应症之一。导管消融是一个很好的手术治疗方法,能给病人带来较大获益,但其对术者的要求较高。导管消融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不论是成像还是消融方式都在不断发展,所以成功率也在持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提高成功率最离不开的是术者的不断学习和积极进取。
薛玉梅教授:我们介绍了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现状。室上性心律失常是非常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其中需要进行射频消融的患者比例并不高,国内专家共识认为失常心率占总心率20%以上的时候才积极进行消融,因为失常心率占总心率20%以上时患者容易出现心跳、心慌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通常伴焦虑状态,影响工作生活,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数年前相比,射频消融技术的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指南中对其适应症的推荐也有了较大变化,目前室早消融大多数部位的成功率也较高,这些都得益于技术的普及,此次巡讲会的意义和目的也在于此。
夏云龙教授: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需求越来越多,一是因为人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长时间的室早对心功能损害较大,增加心脏负荷,二是室性心律失常症状表现明显,患者容易伴有焦虑状态。除了患者需求的变化外,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对室早室速的机制的理解深入了很多,这对治疗来说意义重大,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的来说,技术的发展、理解的深入、安全性的提升为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支撑。但是室性心律失常解剖复杂,对术者的要求较高,那么对术者的培训就十分重要,且任重而道远。
龙德勇教授: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该手术具有在小中心开展的可行性,此次活动可让更多的医生掌握该技术,满足医生对手术技术的需求以及患者对健康状态的需求。此次巡讲活动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青年委员具体实施,活动邀请的讲者都是电生理学科中从事射频消融的一线临床医生,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达到技术的普及化,让全国的技术水平均一化,让医院的医生都能分享到我们的临床经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医声直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