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始终是困扰电生理医师的难题,相关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IC)于年5月18日~20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会上,来自美国ThomasJefferson大学Jefferson医学院Lankenau医学中心的严干新教授,围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与反向使用依赖性”作了精彩演讲。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依赖性
使用依赖性即通道活性状态依赖性,心率越快,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越大。所有的内向电流阻滞剂,包括钠通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或多或少都具有使用依赖性。
1、钠通道阻滞剂的使用依赖性
病例1:患者男性,73岁。病史:阵发性房颤。一年前运动心脏超声正常,EF:60%。10天前因房颤复发收入院行直流电复律;复律后,电生理医师将患者原来服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丙吡胺换成氟卡尼mg,一日两次。今日患者突然感觉呼吸困难,胸闷及头晕,在急诊室的心电图如下(Figure1.A);血压/60mmHg。急诊科医师静脉快速推注6mg腺苷时的长导心电图如下(Figure1.B)。
Figure1
患者静脉推注腺苷前后心电图变化
心电图A示患者似乎发生室速;但在给予腺苷后,心电图B示房扑1:1传导。这正是钠通道阻滞剂的使用依赖性,即:心率加快时,钠通道阻滞剂阻断更多的钠离子通道,导致QRS波增宽,表现为室速。
当使用高剂量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心律平、氟卡尼)治疗房颤时,会使房颤变成房扑,但比正常的房扑稍慢,呈1:1房室传导。因此,在使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时,应联用β受体阻滞剂或L型钙通道阻滞剂,防止出现房扑1:1传导。
2、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依赖性
L型钙通道阻滞剂同样具有使用依赖性。有研究显示:当心率加快时,心肌收缩力增加,称之为收缩力的正阶梯效应;当给予钙通道阻滞剂后,心率减慢时心肌收缩力反而增大,收缩力的正性阶梯效应发生反转。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向使用依赖性
反向使用依赖性即:心率减慢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越大,这类药物为钾离子通道阻滞剂。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是阻断外向电流(Ikr,Iks和Ik1)或增强内向电流(晚钠电流和晚钙电流),并延长复极时间。
经典观点认为:使用特异性Ikr阻断药物后延长QT间期,使舒张间期缩短,Iks不能完全去激活;心动过速时激活的Iks会堆积(即Iks增强),可部分抵消QT间期延长;而心动过缓时,舒张间期长,无Iks堆积,Ikr阻断药物使QT间期延长。但经典观点不能解释的是:(1)M细胞Iks小,对Ikr阻断药物非常敏感,反向使用依赖性反而更加明显;(2)Iks阻滞剂如HMR也有反向使用依赖性。
现代观点认为:不管是钾通道阻滞剂,还是内向电流增强剂,都使净外向复极电流减少。因晚钠电流的特点,即在动作电位平台期失活慢,失活后恢复也慢,故心率加快时,晚钠电流减弱,复极时间延长较少;当心率减慢时,晚钠电流增强,复极时间延长明显,尤其是在长间歇时更加显著。
对于长QT综合征,不管是室性早搏还是房性早搏,长间期后QT明显延长,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TdP发生的共同特点为:长间期后QT及Tp-e显著延长。既然有共同特点,那么就有治疗的共同靶点,即抑制晚钠电流,如美西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向使用依赖性见Figure2。
Figure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向使用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反向使用依赖性是钾通道阻滞剂的特性之一,但是这种特性实际和钾通道阻断没有“因果”关系(实际是在钾通道阻滞的基础上,因为晚钠电流的参与,将钾通道阻滞剂的影响复极作用“放大”)。实际上,即便在未使用钾通道阻滞剂的情况下,如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时,如果心率较慢,由于晚钠电流增大,QT间期会发生不成比例的延长,存在“反向依赖性”,而非“反向(药物)使用依赖性”(此时并没有应用钾通道阻滞剂)。可见“反向依赖性”实际是个更有内涵的概念。总之,晚钠电流阻滞剂不仅可以治疗药物引起的TdP,还可以治疗LQTS。此外,对于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也可应用美西律治疗TdP。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