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97420.html记者王小蒙实习生李梦涵
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滴滴作响的心电监护仪、插满各种管子不能动弹的病人……对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青年*员宋海燕来说,这是她最为熟悉的“战场”。十多年的时间,历经无数次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战斗,她用敬业专业和沉着冷静,为生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分秒必争的战斗:跪地抢救赢得生机
31岁的小燕(化名)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却没有谨遵循医嘱按时吃药,身体多项指标异常,一次突发的心跳骤停,让她在死亡线上徘徊,生死就在一瞬间。
“赶快抢救!”宋海燕和三四位医护人员一起,轮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反复发作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让心跳就像大海中飘摇的一片树叶,随时可能完全消失踪影。医护人员不敢稍有松懈,连续一个小时不间断的抢救,胸外按压、多次除颤,小燕的心电图终于开始出现微微波动,这意味着心跳回来了!
“抢救这么长时间,容易发生缺血缺氧性的脑病,尽管后期苏醒,也难免会出现后遗症。”宋海燕给小燕家属细细交代,但是家人却都坚定的相信医生,从未想过放弃。在宋海燕及同事们的细心治疗下,一周以后,小燕从会微微动一下手指、睁一下眼睛,恢复基本知觉,到后来会说话直到完全恢复出院……
尽管时隔已久,但是每次看到小燕家人送的锦旗,宋海燕总会想起这段与同事们共同创造生命奇迹的难忘经历。同样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宋海燕,再想起这些存放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片段也是感触很多,“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这样,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她救活!”
由于重症医学科面临的都是危急重症的患者,这样惊险的抢救基本上每天都会上演,宋海燕感觉总是紧绷着神经,“每天都是轰轰烈烈的……”
一位五十多岁突发喉头水肿的急性会厌炎患者被送来时,根本没有时间转运到病床上。“尽管不是疑难杂症,但是非常凶险,患者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救治。”因为患者体重较大,宋海燕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平放在地上,随即跪在地上进行心肺复苏、插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一番操作下来,终于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而这时宋海燕才发觉跪久的膝盖生疼,双腿发软,胳膊也酸疼的厉害。
不时流露的温情:7岁男孩醒后喊医生妈妈
“尽管每天都像在战场,但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当救活一个个重症患者后,宋海燕能真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那种获得感让她忘却了劳累。
六年前,7岁的小新(化名)和奶奶过马路时被一辆私家车撞到在地,司机为逃避责任将小新抛至路边绿化带后逃逸。小新被送到济南市三院重症医学科时早已是昏迷状态,脑部及全身多处损伤,一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几乎“支离破碎”的小小身体让宋海燕看得心疼不已,“伤得太重了,我们没想过他还能活下来。”
这个重伤的7岁小男孩,医护人员倾注了满满的心血。“病危通知下了好几次,我们和小新一起闯过一个个难关,直到有一天他睁开了眼睛。逐渐清醒后的小新,开始喊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妈妈”。
“小新真的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拼尽全力去救治他,看着他一点点逐渐康复,从重症医学科转到普通病房,后来康复出院,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六年,宋海燕在想起这段过往时仍然难掩激动、一度哽咽。
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宋海燕和同事们既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也会是“临时妈妈”。1岁多未断奶的奈奈(化名)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因为家人不能陪护,科室哺乳期的医生和护士就给奈奈充当起了临时妈妈,轮流给奈奈喂奶。
“很多人觉得我们做医生的看惯了生老病死,早已麻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宋海燕说,当付出全部的努力依然无法将患者抢救回来,尤其是看到太平间工作人员前来的时候,常常泪水无法控制的流下来,更不敢去想象逝者背后的家庭将要面对怎样的悲痛。
作为一名医生,宋海燕面对疾病时常常是冷静的,因为面对紧急情况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快速做出正确的抉择。而面对一名患者时,她又常常内心柔软,患者回馈给她的温情,也更让她坚定了从医之路。
不言放弃的“女汉子”:守住最后一点希望
从一名医学生转变成为忙忙碌碌的专业重症医生,宋海燕付出了很多很多。
十多年前,刚刚入医院重症科的宋海燕,因大学期间从未接触重症相关知识,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等,她一度感到迷茫、焦虑。为了尽快赶上大家的步伐,乘午休时间在办公室翻阅重症相关书籍,加上上级医师和同事们给予的帮助,宋海燕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开始独立上手操作。
医院举荐参加了“医院感染管理技能竞赛”,荣获市级奖项,专业水平得到认可的宋海燕变得越来越自信。此后荣获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也预示着宋海燕早已然蜕变为一名成熟的重症医生,但是她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
只有不断精进医术,才能更好的抢救生命。去年,宋海燕所在的重症一科开展了首例俯卧位通气。“66岁的姚先生,诊断为ARDS、重症肺炎、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2型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每一项诊断都非常的危重。面对患者病情再次加重,使用的呼吸机参数已经较高。”宋海燕说,但是患者身体缺氧仍然比较明显,低氧血症在临床上俗称沉默的杀手,综合考虑给予患者俯卧位通气,这是解决患者顽固低血氧饱和度的唯一良招。
因为患者微胖,管路多,难度较大,宋海燕和同事们讨论了专门的翻身计划,积极准备翻身需要的物品:海绵垫,枕头,翻身垫,甚至自制支撑垫,自创棉垫造型……只为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体位支撑,保护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减少患者痛苦。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力气活,一番紧张的讨论和准备后,为保证俯卧位过程中患者“从头到脚”的安全性,七八个医护人员围在了患者床旁,“一…二…三……一…二…三……”经过努力,患者顺利改变了俯卧位姿势,一气呵成,成功完成首例俯卧位通气。促进了患者背部附近肺的血液和气体交换,改善氧和状况,使ARDS患者转危为安。
“力气大,能熬夜,我们重症医学科的都是女汉子!”宋海燕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只是太过忙碌让她对家人有所忽视。
“妈妈你怎么还不去上班?”有一年除夕正在家吃团圆饭的宋海燕,被年幼的儿子如此问道。她才想起来,往年的年夜饭都是在科室值班,跟同事们一起凑活着吃的,儿子早已习惯了她不在家过年,这让她感到又好笑又心酸。
但是想想自己抢救回来的那些患者,记忆里那一张张劫后重生的笑脸,家属一声声的感谢,宋海燕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挽救的不只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家庭。近期,宋海燕一直在抗疫一线忙碌,这个五四青年节,应该也会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习惯了,*员嘛,随时随地全力以赴。”这是她作为新时代青年*员医生做出的青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