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也是成倍地增加,>75岁者可达10%。
正常人体中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在窦房结。而房颤的患者由于心脏的一些器质性原因,或者是其他功能性的问题,可能这个起搏点就不在窦房结,而是在心房的某个位置上,由这个位置然后传到心室。
由于传导通路中也有异常,从而形成了折返性的激动,于是就会不停的激动,就会产生一种由心房而不是由窦房结产生的一种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因此,患有房颤的患者,最主要的首先是要控制心室率。
房颤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如大量饮酒、吸烟、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咖啡因、缺氧、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也可诱发房颤。
从心电图上来诊断房颤,其最主要的三个特征是P波消失、基线消失、同时RR间期绝对不等。
P波的消失,说明心房已经失去了自主的收缩功能。同时基线也消失,代之以频率,每分钟-次的颤动波,说明心房已经进入一种无序的紊乱颤动状态。而且这些颤动波会经过房室结不规律地下传至心室,使心室的收缩也没有规律可言,在心电图上就导致了RR间期的绝对不等。
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不快时病人可无症状,但多数病人会有心悸、胸闷、气短,心室率超过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诊疗指南关于房颤进行了分类:
1.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最长持续不超过7天。
2.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不足7天但需紧急药物或直流电复律的房颤。
3.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时间持续超过1年并拟采取节律转复治疗者。
4.永久性房颤:房颤时间持续超过1年,病人已经习惯房颤状态。不准备转复者,或者即使转复,也不能够维持窦性心律者。
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均匀的颤动波,称f波,频率在~次/分。
2.R-R间隔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次/分。
3.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心脏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当心室率快时可有脉搏短绌。
针对房颤的治疗要点:
1.积极寻找和治疗基础心脏病,控制诱发因素。
2.抗凝治疗:房颤病人栓塞的风险较高。对于合并有瓣膜病的病人,需要应用华法林抗凝。对于非瓣膜病的病人,则需要使用评分系统进行栓塞风险的评估。
3.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对于发作频繁或者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病人,或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可选用药物复律。
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很少用;
普罗帕酮可致室性心律失常,适用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者;
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目前维持窦性心律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者。
对于经过合理药物治疗仍有明显症状的房颤病人,可行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被列为房颤的二线治疗,不推荐为首选治疗方法。
4.控制心室率治疗:
持续性房颤选择减慢心室率同时注意血栓栓塞的预防,预后与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差别,因为简便易行更适用于老年病人。可选用被他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药、洋地*控制心室率。
对于无严重的快速心率相关症状者安静时心率≤次/分即可。
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可以严格控制心率,安静状态下<80次/分,中等运动量时心率<次/分。
对于心室率较慢的病人,最长R
-R间歇>5秒或症状显著者,可考虑植入起搏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