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7岁女主持人输液后猝死沉默杀手是 [复制链接]

1#

据报道,合肥27岁电视台前主持人刘某某在安徽医大一附院吊水后去世,尸检报告显示系莫西沙星致心源性猝死。

微博截图

为什么输注莫西沙星会发生猝死这么严重的不良反应?莫西沙星究竟是什么药?以后还能吃吗?

莫西沙星是什么药?

莫西沙星是呼吸科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属于喹诺酮类,因此也被称为“呼吸喹诺酮”。主要用于常见的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供图

临床上,莫西沙星禁用于:

①对莫西沙星过敏者;

②孕妇,哺乳妇女;

③18岁以下患儿;

④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或转氨酶升高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者;

⑤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相关肌腱疾病史的患者;

⑥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患者。

如果在使用莫西沙星前排除了这些禁忌情况,支原体肺炎使用莫西沙星是适宜的,合理的。

对于第一次使用莫西沙星的患者,医生和患者目前都没有办法判断是否对其过敏。

说明书和临床实践都没有强制要求使用前必须做皮试,因为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发生率极低。

第②、③条是因为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婴幼儿软骨发育。

第④条是因为莫西沙星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使用中需要监测肝功(如转氨酶是否有升高)。

第⑤条是因为莫西沙星能够导致跟腱炎和跟腱断裂,所以这类疾病史者禁用。

第⑥条QT间期延长是最可怕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低(≈1‰),但死亡率高。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上从Q波到T波之间的距离(以秒或毫秒计),正常范围为0.32秒~0.44秒。

一般来说,男性QT间期0.45秒,女性QT间期0.46秒则可视为QT间期延长。

作者供图

正常人群中有的个体因为先天性原因可能本身存在长QT间期(综合征)。如果QT间期延长比较明显,特别是再合用了某些能够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氟喹诺酮类、胺碘酮、奎尼丁)或者同时伴有低钾血症,则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其中“尖端扭转型室速”是能危及生命的最可怕形式。

莫西沙星为什么会导致心源性猝死?

莫西沙星已被证明可使某些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

静脉滴注0.4g的莫西沙星(每天滴注时间为1小时),从给药前至给药第1天时,平均QT间期延长10毫秒(±22)。

建议莫西沙星避免用于:①本身QT间期延长者;②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③未经治疗/纠正的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④同时合用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主要是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抗抑郁药)。

上述情况会加重莫西沙星导致的QT间期延长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猝死。

在应用莫西沙星前需要了解患者:

有无心律失常病史,有无低钾血症,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会不会加重QT间期延长。

发生QT间期延长导致心律失常属于小概率事件,只能在输注莫西沙星时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不合理使用莫西沙星会怎样?

莫西沙星是一种抗菌药物,用来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抗菌药物滥用容易诱发病原菌的耐药,导致治疗无效;同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也增加了药品*副作用的发生。

所以,中国目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平时普通百姓自己基本接触不到,一般都是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根据感染情况选择应用。

如何安全用药?

①谨慎选择喹诺酮类药物。

数据统计

年3月30日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显示:①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位的药品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位的药品类别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

从中可以看出,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数量方面在抗感染药物中,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可能与其使用广泛相关,也可能是因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确实较多有关,包括日光性皮炎、跟腱炎/跟腱断裂、兴奋躁动失眠、软骨发育异常(婴幼儿、孕妇、哺乳妇女禁用)、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等等。

②莫西沙星口服或静脉输液的

前30分钟内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一般来说,任何输液都要在“输液室”密切观察患者输液开始的前30分钟内的变化,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如皮疹,咽部紧缩、喘憋、胸闷等症状时,应尽快对症治疗或抢救。

③牢记莫西沙星的禁忌事项。

总之,莫西沙星是临床应用广泛的呼吸喹诺酮类,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也用于某些厌氧菌所致的腹腔、盆腔感染。

总体来说,莫西沙星的安全性较高,但对于某些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哺乳妇女、长QT综合征、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是禁用的。低钾血症、合并应用能延长QT减轻的药物都会加重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因此,临床应该排除莫西沙星使用的禁忌症,评估患者的QT间期延长的风险,谨慎使用。

本文专家:刘治*,首都医科医院药事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