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由山东中医院心内科暨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山东分中心专家团队倾力打造,旨在普及房颤知识,规范房颤治疗,服务广大房颤患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秦聪聪指导专家王营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病人数已超万,且年龄每增加10岁左右,房颤发病率就会成倍增加。然而,然而,由于广大公众缺乏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以至于出现卒中、心衰,甚至死亡等后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那么,发现房颤之后应该怎么办呢?房颤可以治愈吗?
问:体检发现我房颤,我应该怎么办?
答:和其他疾病一样,房颤也讲究“早发现、早治疗。”临床中很多患者感觉‘我没什么不舒服,为什么要做治疗?’可现实往往是,等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事实上,临床中部分房颤是可以治愈的,需要明确的是,越早治疗,治愈的几率也越高。所以,如果发现房颤,建议及时找专业医生咨询,明确病情,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
问:房颤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哪种治疗效果更好呢?
答:房颤的药物治疗,主要指抗心律失常、抗凝药物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大家熟知的胺碘酮等。
作为房颤的基础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着力于对症治疗,比如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控制心室率,减轻房颤发作时的症状;尝试终止房颤发作,恢复心脏跳动的正常节律。
抗凝药物的应用是房颤治疗的关键之一,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都是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在预防房颤导致的卒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不过,尽管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有效,但并不能根治房颤。而且,长期药物治疗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如长期服用胺碘酮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耐受引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抗凝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等。
相比之下,非药物治疗的主角——导管消融是一种可以“根治”房颤的方法,因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维持心脏正常节律,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选择;其次,经过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可以减少日后用药,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困扰。
问:虽然有不适症状,但还能忍得住,手术是不是可以等等再做?
答:有这样想法的患者真不在少数,但是生命等不起!临床中,确诊房颤后,医生会给出手术建议,部分患者就开始纠结。结果,不少患者在迟疑中搁置了手术治疗,左心房逐渐增大,症状越来越重,甚至出现中风,才后悔没有早点手术。
首先要明确,手术不是不得已的选择。
对于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宜早不宜迟。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由阵发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进一步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过程中,心房纤维化逐渐加重,而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又可以促进房颤的进展,二者相互促进,周而复始,推动房颤的发生发展。
一般情况下,阵发性房颤和1年以内的持续性房颤手术效果最好,手术成功率更高。
因此,建议经专业医生评价的具备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尽早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以免延误理想的手术契机。
房颤专家团队核心成员简介:
刘旭教授,现任医院房颤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人才,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徐汇区十六届人大代表,是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临床应用的医师之一,为房颤诊疗领域国际著名专家,尤其擅长房颤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对老年人及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亦有较深的造诣,目前已完成5万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其中房颤导管消融超过3万例。
房颤咨询及专家预约-
更多详情或查看往期内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