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今天同各位分享的是年9月《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杂志(IF:3.17分)刊出的题为《反U弯法可增加治疗肺动脉瓣起源心律失常的消融效率和导管稳定性》。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来自中医院的董潇男博士,通讯作者为唐闽教授。
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大部分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而新近研究发现,这部分RVOT起源室早往往可以在肺动脉窦(PSC)中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并成功消融。我国专家廖自立等在年首次提出了肺动脉窦起源室早(PSC-VA)的概念,并独创了反U弯为常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PSC-VA。刘启明教授等又进一步发现,反U弯管型对于治疗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早十分有效;而对于左窦起源的室早,反U弯和传统直接贴靠法效果一样。
因此,本研究给予以往结果,旨在探讨和评价反U弯与传统方法对于治疗肺动脉瓣起源室早的特点究竟有哪些不同(表1)。该研究共纳入37例肺动脉瓣起源的室早患者,其中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右窦起源,11例前窦起源,只有7例左窦起源的室早患者用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他患者均用反U弯治疗成功。使用反U弯管型进行标测时,靶点处尖峰电位和QS波出频率较高,瓣上的最早激动点提前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更早,且导管贴靠压力在三个窦中的分布呈显著差异(P<0.,P<0.andP=0.18,respectively);同时发现,靶点双极电位显著较高(1.52±1.75mVvs.1.02±2.37mV,P<0.),并随压力升高而升高(P<0.)。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反U弯管型实现较好的稳定性和导管贴靠,这对右窦和前窦的标测和消融尤为重要。反U弯管型增加了治疗肺动脉瓣起源室早的导管稳定性,如使用压力感知导管,使用反U弯法可不必配合长鞘亦可满足导管贴靠的要求。
从解剖上来讲,PSC分为3个窦:左窦、右窦和前窦。肺动脉前窦位置最高,更靠前,而左窦则偏向间隔,位置最低。在肺动脉瓣附近标测的时候,反U弯法可将导管头端直接伸入窦底,头端往往与窦底心肌垂直,所以贴靠力大,贴靠较好。但是,由于左窦更接近室间隔,活动度低,故导管在左窦进行导管操作的时候,无论使用传统方法或反U弯法,均可标测到满意的电位,消融效率十分接近。而在右窦或前窦进行标测时候,由于这两个窦都毗邻RVOT游离壁,活动度大,传统方法贴靠稳定,导管容易移位,导致消融效率下降,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右窦和前窦进行标测和消融时,优先推荐反U法。如选用压力导管,可观测到消融时导管头端的贴靠情况,同时实时监测压力大小,提高消融的安全性,防治冠脉损伤等并发症,不失为一种给力的方法。
表1
通讯作者介绍唐闽教授
唐闽教授,就职于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会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秘书长。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SCI收录13篇。
第一作者介绍董潇男
董潇男,中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起搏器感染和导线拔除,心律失常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转自心律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