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国际马拉松开赛在即,如何预防马拉松猝 [复制链接]

1#

上海马拉松始于年,国内四大马拉松赛事之一,每年秋冬季举办。起点设在外滩,终点设在八万人体育场。路线经过上海几个地标建筑,外滩、静安寺、淮海路、浦西世博园区、龙腾大道等,是国内组织最好的赛事之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取消了半程项目,共有3.8万个参赛名额,但报名人数达到了万人,抽签难度堪车牌摇号。

这场中国规格最高的马拉松赛事将于11月12日鸣枪起跑,抢到参赛资格的选手们在赛前都必须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该如何做赛前准备?

马拉松运动潜在的猝死风险不容忽视,在去年的上海马拉松赛上,25公里处就有一名男性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身亡。据美国10大马拉松3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马拉松的猝死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心源性猝死。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跑者,这一机率要上升倍以上。

放眼全球国际赛事,最安全的马拉松是东京马拉松,8届赛事中累计发生7位选手心脏骤停,但救援成功率高达%;我国马拉松赛事死亡概率增高,过去三年中我国因马拉松猝死的人数达28人,远超国际平均水平;虽然从东京的经验看,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能降低心脏骤停的死亡率,但心脏骤停带来的病痛和损伤还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专家建议做好赛前的准备是减少跑马猝死风险最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才能做好赛前准备呢?小编有一些建议要与各位运动爱好者分享:

1.跑前体检

医院进行全身检查,获得医务人员的专业意见,确认自己是否合适参加相应的马拉松赛事,如果心脏长期供血不足或血压等出现问题,是不建议进行高强度跑步或者参加比赛。

2.足够的训练周期

井喷式发展的马拉松,相关常识普及尚未完成,导致相当大部分人混淆“跑步”和“马拉松”的概念,理所当然的认为跑步即是跑马,造成对马拉松的难度判断失衡,连锁导致缩短了赛前训练周期。

如果你想参加半程马拉松,最基本的要保持赛前8周有规律的连续跑步训练,如果是全程马拉松,这个周期需要增加至12周。当满足如此标准,原则上可以杜绝在比赛过程中危险事故发生。

3.辨别身体发出的信号

在马拉松比赛中,为满足机体高代谢的需要,心率会加快、心脏的收缩力急剧增强,交感神经极度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可增加至上千倍,身体负荷承受高强度压力的同时自然会释放某些身体信号,当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等这些心脏压力过大的典型表现时,应该立即停止运动,慢步行走并补充水和糖分,让体力稍微恢复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4.合理分配体力,避免冲刺

合理分配全程体力,切忌一时兴起就在出发和冲刺时用力过猛。根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52%的悲剧发生在最后5公里的冲刺阶段,事故发生位置距离比赛终点都很近,这说明最后阶段的冲刺是导致猝死发生的诱因之一。因为在最后的5公里中,心脏已经超负荷输出几个小时,如果骤然加速,对于已经处于疲态的心脏来说是极大的负担,特别是心脏有隐性疾病的选手,极有可能突发心源性猝死。对于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小编建议还是直接放弃终点前五公里的冲刺为好。

5.实时监测心电波形

马拉松过程中的猝死的大部分是心脏问题引起,最能直接反应心脏健康情况的指标是心电波形,如果能在运动中实时监测心电信号,能有效捕捉隐匿性的心律失常事件,能极大的提高安全系数,降低猝死机率。但传统监测心电信号的心电图机过于笨重不适用于在运动过程中佩戴,而大部分运动监测产品只能记录心率值的变化,无法监测心电波形。在运动中实时监测心脏情况最便捷的方式是佩戴便携式心电监测产品,例如迅智H1心电带。

迅智H1心电带是国内首款集合了心电监测、人工智能心电图自动诊断功能和运动数据监测功能的胸带产品,只需简单的系在胸口便可以有效地捕捉异常数据、结合云端人工智能算法准确诊断出常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具有运动前对心脏进行快速检测,给出相应的运动建议功能,科学有效的保障运动者的安全。

马拉松猝死是小概率事件,大家不必过度恐慌,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赛事保障系统来保证各位跑者的安全,但这个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此之前,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悲剧还是可以避免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