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卵圆孔型房缺与房缺的区别风险治疗 [复制链接]

1#

卵圆孔型房缺与房缺(通常指房间隔缺损)在定义、风险以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

一、定义

1,卵圆孔型房缺:

卵圆孔位于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上,是心脏房间隔在胚胎时期的生理通道。

卵圆孔型房缺是指这一通道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导致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上存在缺损,它属于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特殊类型。

2,房间隔缺损(房缺):

房间隔缺损是指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间隔未能完全闭合,导致血液在心房之间异常流动。

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原始房间隔未能正常发育或融合所致。

二、风险

1,卵圆孔型房缺的风险:

卵圆孔型房缺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早搏等)、心力衰竭(如呼吸困难、气喘、乏力等症状,体力活动后会明显加重)、脑梗死等严重情况。

当缺损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当缺损较大时,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右心衰竭等严重后果。

2,房间隔缺损的风险:

房间隔缺损的风险与缺损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一般情况下,若缺损较小,患儿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能逐渐显现,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等。

若不进行积极治疗,房间隔缺损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

三、治疗

1,卵圆孔型房缺的治疗:

卵圆孔型房缺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对于无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减轻心脏负荷的治疗。

2,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放置于卵圆孔缺损处进行封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在缺损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如微创手术或开胸手术等。

3,房间隔缺损的治疗:

α,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式同样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修补术。

b,介入治疗大小房缺均适用,要求边缘清晰的患者,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缺损处进行封堵。

C,外科修补术则需要开胸手术,直接修补缺损部位,较介入封堵创伤大。

d,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四,综上所述,卵圆孔型房缺与房间隔缺损在定义、风险以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治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